☆ ☆☆☆考点4:卡马西平(酰胺咪嗪)
卡马西平为安全、有效、广谱、无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的抗癫痫药,临床应用广泛。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约2~6h血浆浓度达高峰。有效血浆药物浓度为10~20μg/m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经肝代谢为有活性的环氧化物,经肾排泄。用药初期血浆半衰期平均为35h,连续用药3~4周后,由于其诱导肝药酶,加速自身代谢,故半衰期可缩短50%。
【药理作用】 卡马西平对人及动物均显示与苯妥英钠相似的抗惊厥作用,可抑制电休克的发作。但与苯妥英钠不同,卡马西平尚能提高电休克阈值,轻度抑制戊四唑所致的惊厥。卡马西平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阻滞Na+通道,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和延长不应期;亦可能与增强GABA能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功能有关;与苯妥英钠不同,卡马西平尚能增大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电活动,被认为与其抗惊厥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
1.抗癫痫。卡马西平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效果最好,常作为首选药被广泛使用。对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也有效。能减轻精神异常,适用于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因本品对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影响较小。本品对小发作效果差。
2.外周神经痛。早在30年前已开始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对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等外周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3.躁狂抑郁症。可用于锂盐无效的躁狂症患者,其副作用比锂盐少而疗效好。
4.神经源性尿崩症。可能通过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而发挥作用。
5.抗心律失常。能对抗地高辛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使其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心律。
【不良反应】 与其他抗癫痫药相比,不良反应较少。用药早期可出现头昏、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偶见过敏反应、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大剂量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血管反应,应控制剂量。
【禁忌证】 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初孕妇、青光眼和心血管严重疾病患者慎用。
☆ ☆☆☆考点5:丙戊酸钠(二丙二乙酸钠)
【药动学】 丙戊酸钠结构与传统的抗癫痫药不同,而与脂肪酸相似。丙戊酸钠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在80%以上,1~4h血药浓度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30~100μg/ml,约有90%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t1/2约为8~15h。在体内主要代谢为丙戊二酸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由肾排泄。
【药理作用】 丙戊酸钠为一种广谱抗癫痫药。丙戊酸钠的抗癫痫作用与GABA有关。它是脑内GABA转氨酶抑制剂,能减慢GABA的分解代谢;同时提高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GABA生成增多,进而使脑内抑制性突触的GABA含量增高,并能提高突触后膜对于GABA的反应性,从而增强GABA能神经突触后抑制。它不抑制癫痫病灶放电,但能阻止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此外丙戊酸钠也能抑制钠通道和L型钙通道。
【临床应用】 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均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小发作效果好,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有肝毒性,临床仍常选用乙琥胺。在小发作合并大发作时作为首选药使用。对大发作的疗效不如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但当这两药无效时,丙戊酸钠仍有效。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疗效与卡马西平相似。对其他药物不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丙戊酸钠仍可能有效。
【不良反应】 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较轻,约15%的患者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反应,饭后服用或逐渐加量可以减轻。偶见嗜睡、共济失调、精神不集中、不安和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反应;严重毒性为肝功能损害,约有25%的患者服药数日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开始用药的前几个月常见,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禁忌证】 孕妇慎用。
☆ ☆☆☆考点6:乙琥胺(柴伦丁)
【药动学】 乙琥胺口服吸收完全,一次给药后3h左右血药浓度可达高峰。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儿童需4~6日血浆浓度才达稳态水平,成人需时更久。其表观分布容积为0.7L/kg。长期用药时脑脊液内的药物浓度与血浆浓度近似。控制失神发作的有效血浆浓度约为40~80μg/ml。成人血浆t1/2约为40~50h,儿童约30h。大约25%以原形随尿排出,其余被肝药酶代谢后由尿排出。
【药理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本品对戊四唑所致惊厥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人提出乙琥胺可能是通过促进Cl-通道开放,增强GABA能神经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可能与抑制T型Ca2+通道有关。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癫痫小发作病人。对小发作的疗效虽不及氯硝西泮,但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较好,故仍是目前防治小发作的首选药。对其他型癫痫无效。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其次为眩晕、头痛、嗜睡及呃逆;对于有精神病史的病人可引起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短暂的意识丧失、攻击行为、多动、精神不集中和幻听等。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
☆ ☆考点7:扑米酮(去氧苯巴比妥,麦苏林,扑痫酮)
【药动学】 扑米酮口服吸收完全,3h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t1/2为7~14h。在体内转化成苯巴比妥和苯乙基胺,仍有抗癫痫作用,且消除较慢,长期服用本药有蓄积作用。
【药理作用】 对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疗效较好,优于苯巴比妥。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疗效不如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临床应用】 可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但不作为一线药物。仅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单用或合用无效时考虑使用。本药若与苯妥因钠合用效果更好。去氧苯巴比妥对小发作疗效差,但对幼儿肌阵挛有效。本药也可用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面肌痉挛、不宁腿综合征、良性家族性震颤的治疗。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嗜睡、恶心、呕吐、性格改变、头晕、共济失调、复视、视神经炎。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有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新生儿出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表现有斑丘疹和大疱性皮炎。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有骨质疏松和佝偻病。另外还有因肝、肾功能损害导致全身水肿以及其他如红斑狼疮综合征和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其中主要的毒副反应为嗜睡、性格改变和叶酸缺乏。约10%患者因毒性反应严重而停药。
【禁忌证】 不宜与苯巴比妥合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考点8:加巴喷丁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2~3h达血药峰浓度。口服单剂量300mg时,生物利用度为60%,但剂量增加,生物利用度反而降低。t1/2为5~7h,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理作用】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某些部分性癫痫发作可用作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小剂量时有镇静作用。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眩晕、运动失调、疲劳,但反应轻微。可使某些癫痫发作加重,故对包括失神性发作在内的混合性癫痫慎用。
☆ ☆考点9:氯硝西泮(氯硝安定)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1~4h血药浓度达高峰,有效血药浓度为25~75ng/ml。
【药理作用】 本品是苯二氮 类中抗癫痫谱比较广的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小发作疗效比地西泮好,但易产生耐药性。静脉注射也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对肌阵挛性发作、婴儿痉挛也有良效。
【临床应用】 治疗各类型癫痫,用于儿童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婴儿痉挛性发作及运动不能性发作。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轻,常见困倦、嗜睡、运动失调、头晕、眼球震颤、视力模糊、复视等;儿童多见行为异常。此外,可见厌食、恶心、呕吐等。久服突然停药可加剧癫痫发作,甚至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禁忌证】 应逐渐停药,否则可引起癫痫持续状态;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长期服用(1~5个月)可产生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