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例如,硫酸镁口服剂型用作泻下药,但5%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有镇静、镇痉作用。
2、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效果很好,但有引起心跳加快的毒副作用,若改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缓释与控释制剂能保持血药浓度平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如脂质体(一种静脉注射的新剂型)是具有微粒结构的制剂,在体内能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使药物在肝、脾等器官浓集性分布,即发挥出药物剂型的肝、脾、淋巴靶向作用。
4、剂型可影响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剂型不同,稳定性有显著差异。
如某方组成为:川芎、当归、黄芪、何首乌、炮姜
汤 剂——易发酵变馊;
口服液——黄芪、何首乌等成分放置时发生反应产生粘壁的沉淀物,使含量明显降低;
散 剂——易吸潮、发霉和走气;
浸膏片——崩解太慢,吸潮后更难崩解;
颗粒剂——稳定性好。
5、剂型可影响药物的显效速度(有效成分溶出、吸收)
例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等,发挥药效很快,常用于急救;丸剂、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属长效制剂。
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一般规律:
静注>吸入>肌注> 皮下 >直肠/舌下 >口服液体> 口服固体 >皮肤给药
口服剂型的吸收顺序:
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散剂>胶囊剂 >片剂 >丸剂
药物晶型、药物粒子大小的不同,也可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