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中药在我国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了蜜蜂的利用;珍珠、牡蛎的养殖始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鹿茸、麝香、阿胶、蕲蛇等在我国的应用也有二、三千年之久。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据近年报道,我国动物药有969味,包括药用动物1564种。这说明我国动物药的种类增长很快,特别是随着海洋药物的发展,它将在种类上、医疗上和植物药一样不断壮大和发展。如斑蝥,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就列为下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功能为攻毒、破血、引赤、发泡。通过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其中含有的斑蝥素为抗癌有效成分,临床治疗肝癌和膀胱癌有效。斑蝥素治疗癌症的特点是不仅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而且有刺激骨髓产生白细胞的作用,这是一般抗癌药所不及的。据报道至今我国抗癌的昆虫已达77种。
动物使用的部位十分广泛,是祖国医药学中宝贵财富的一部分。在临床运用上,有的是用动物的全体,如全蝎、蜈蚣等;有的是用动物体的一部分,如蛤蟆油、鹿角等;有的是用动物的分泌物,如麝香、蟾酥等;有的是用动物的排泄物,如五灵脂、蚕砂等;有的是用动物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如蝉蜕、牛黄等;还有的是动物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等。
动物类中药的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不少药用动物已变野生为人工养殖。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已人工养殖的动物药材有30种左右。如人工养麝、活体取香;鹿的驯化及鹿茸的生产;河蚌的人工育珠;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全蝎、刺猬、复齿鼯鼠等的养殖;养熊人工引流胆汁等。都已成为商品药材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又成功进行人工培植牛黄工作,由手术育黄发展到用注射法牛体培育牛黄。目前在一般动物饲养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加温饲养、人工饲料配比、疾病防治、麝的杂交及人工受精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如1988年第一代经人工受精繁殖的林麝已在我国获得成功。
应着重指出,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约340种,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生产的各种成药近200种。其中软体动物门的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珍珠母,脊索动物门的海马、海龙等多为常用中药。从棘皮动物门的刺参中分离出刺参粘多糖,经十多年的临床证明,它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作用。海参的活性成分除粘多糖外,主要是海参皂苷类,如海参素A、B(holothurin A,B)等均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特别是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
通过品种鉴定、理化分析和大量的药效学、临床研究,在扩大新药源、寻找类同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人工牛黄的配制和使用;珍珠层在珍珠、鹅喉羚羊角与羚羊角、人工引流熊胆与天然熊胆、人工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阿胶与新阿胶(猪皮胶)等具有类似作用的药材已为临床所采用。此外,灵猫、麝鼠的养殖和研究,水牛角粉的使用等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项工作不仅开辟了动物药材的商品来源,也有力地保护了多种珍稀濒危的药用动物。
某些高等动物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的常与人体中某些物质相似,因而可直接用于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近年从药用动物中发现一些疗效显著的物质,如蝮蛇毒中的抗栓酶已用于脑血管疾患;蟾酥中的脂蟾毒配基(蟾力苏)兼有升压、强心、兴奋呼吸作用,已用于呼吸、循环衰竭和失血性低血压休克;甲壳纲动物及昆虫中含丰富的甲壳质(chitin),可作为药物的良好载体,并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作用;鹿茸中多胺类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地龙的解热作用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中华大蟾蜍的糖蛋白具有强心利尿作用;乌贼中的黑色素,是吲哚-5,6-醌与2-羧基-吲哚-5,6-醌(4:1)的共聚物,有止血作用等等。
关于动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几十年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很多是大分子化合物,属于生物化学范畴,分离、分析难度都大,研究的人较少,空白很多,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