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专业知识一学习笔记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一)四气和五昧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11日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支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畴,而是建立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之上了。
  五味的具体含义,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主要有如下一些: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当归活血、
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等。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等作用。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也就是说,具有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
  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大多苦味。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消痰软坚,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
  必须指出,每个药物同时都具有性和味,但一个药只能有一个性,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是这样,如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用,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但气味相同的药,其作用也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如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龙胆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不同,如紫苏辛温、薄荷辛凉、黄连苦寒,党参甘温;紫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薄荷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散风寒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又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由于四气不同,作用也不相同。桂枝味辛性温,能发散风寒解表、温经通阳,薄荷味辛性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附子味辛性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石膏味辛性寒,能清热降火等。
相关阅读

ִҵҩʦ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