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片切制
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工艺,称为饮片切制。
2.饮片
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饮片,在狭义上是指为制备中药汤剂而切制的片状药物,广义上指为调配中药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
历史沿革
汤剂用药,必须预先加工成适宜的大小,以便于调剂和煎煮。古代最初用咀的方法将药物制成颗粒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沿用锉、切、捣的方法将药物制成不规则的颗粒状。宋金元时期沿用粗末煮散,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首次记载了“饮片”的名词。元代出现了切药的铡刀。
饮片切制的目的
1.便于煎出有效成分:中药材大多来自于自然界,其大小悬殊,形态各异,如果直接入药,由于质地、大小、形状的不同,其中的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溶出程度势必会受到影响。
2.提高煎药质量:药物粉碎程度过大,同样会给汤剂的制备造成困难。
3.利于进一步的加工炮炙:药物切制成饮片后,大小、厚薄均匀,还便于在进一步炮炙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均匀受热,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从而保证炮炙的工艺质量。
4.利于调配及贮存:药物切制成饮片,体积适中,洁净度增高,含水量下降,即方便配方调剂,又可减少贮存中虫蛀、霉变现象的发生。
5.便于鉴别:对于性状相似的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便于区分;且显露了药物的组织结构特征,防止混淆。
6.利于制剂:在制备液体剂型时,药物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制备固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药物比例相对稳定。
饮片切制的工艺流程
中药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大多质地软硬适宜或易于软化,可以采用切制的方法,而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质地坚硬或难于软化,一般无法采用切制的方法。
需要切制的植物药有大部分的根和根茎(如大黄、泽泻等,但是体积较小的药材如香附、麦冬等除外),皮类(厚朴、黄柏、陈皮等),体积较大的叶(枇杷叶、荷叶等)、果实(山楂、栝楼等),藤木(钩藤、鸡血藤等),全草(薄荷、荆芥等)。但是亦有一些药材直接使用(如槐花、番泻叶)或采用其他加工方法,如碾捣(大部分种子类)、揉搓(如竹茹、桑叶)等。
现代研究
1.软化方法的研究:研究发现,选用不同的软化方法,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溶失不同。如甘草浸泡48小时,甘草酸损失率为48.40%;浸润48小时,甘草酸损失率为4.49%。
2.切制粒度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饮片规格,特别是饮片的厚度,对于药物成分的溶出率也有影响。如饮片厚度为2~3mm时,甘草酸浸出率为99.91%;厚度为5~6mm时,甘草酸浸出率为85.22%。
3.干燥方法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不同干燥条件对药物中成分的影响。结果如下:
不同干燥条件下药物挥发油的含量(%)
|
不同药物的挥发油含量(%) |
平均损失率(%) | |||
广木香 | 川芎 | 陈皮 | 枳壳 | ||
自然干燥 | 0.44 | 0.92 | 0.86 | 0.84 | |
50oC~55oC干燥 | 0.41 | 0.94 | 0.84 | 0.82 | 2.34 |
70oC干燥 | 0.26 | 0.56 | 0.62 | 0.58 | 3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