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君王制延续了上千年,它影响的不只是人,还有中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但君臣佐使的概念并不是出于《神农本草经》,而是《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篇的至真要大论里提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意思是说主治疾病的药味就是君,辅佐君药的就是臣,供应臣药的就是使。
君臣佐使的组方概念出现后,使得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中成药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君药/
君药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的是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强于臣药、佐药和使药,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不只药力较臣药、佐药强,君药的用量也比臣药、佐药大。
/臣药/
臣药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一个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它的药力小于君药。病人的病情比较单一时,可以仿照“君一臣二”配药。
/佐药/
佐药按作用划分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佐助药,可以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第二类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第三类为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
使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一类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使药的药力小于臣药,用量亦轻。
/小结/
经验丰富的中医在治病过程中,一方多用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什么同样的一张方子,能治疗截然不同的病证呢?这是因为中医们精通了中药的配伍,了解药方中每一味药的特性,懂得怎样的剂量和搭配才是对症用药。
不光是中医,中药师们也需要详细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避免不合理处方造成的不良后果。
推荐:
药师学习太费脑?听业内大咖、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姜雅老师讲考点和答题技巧!带你读薄教材,举一反三,做题才能更有效率!点击马上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