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4:动物类中药-蕲蛇
[来 源] 为脊索动物门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盘状。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 背鳞外表面观:取背鳞1片,用水装置,观察外表面,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此特征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考点195:动物类中药-乌梢蛇
[来 源] 为脊索动物门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显微鉴别] 背鳞外表面观:取背鳞1片,用水装置,观察外表面,鳞片呈黄棕色,具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内含色素斑。此特征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考点196:动物类中药-鸡内金
[来 源] 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成 分] ①酶类:如胃蛋白酶,淀粉酶。②类角蛋白。③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18种氨基酸。④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l、B2、烟酸(尼克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⑤含铝、钙、铁、镁、铜、锌等无机之素。
☆ ☆☆☆考点197:动物类中药-麝香(代)
[来 源]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 地] 野生品主产于四川、西藏、陕西、甘肃等省区。以四川、西藏产量大、质量优。
[性状鉴别] ①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开口面的革质皮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有特异香气。②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显微鉴别] 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许多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成 分] ①含大环酮类化合物。②含蛋白质和多肽、多种氨基酸。③含11种雄甾烷衍生物。④生物碱类化合物。⑤胆甾醇、脂肪酸、尿囊素、尿素和无机盐。
[理化鉴别] 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检 查] ①杂质。②干燥失重。③总灰分。
[含量测定]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麝香酮不得少于2.0%。
☆ ☆☆考点198:动物类中药-鹿茸(代)
[来 源] 为脊索动物门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产 地]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 ①药材:花鹿茸,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l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枝顶钝圆,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稍重。
二茬茸(再生茸):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等。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
②饮片:花鹿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切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