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专业知识一学习笔记

质量标准——主要内容

来源:233网校 2007年12月11日

  三、物理常数:

  (一)熔点和熔距:纯的结晶性药物熔点十分敏锐,熔距一般不超过0.5℃,若受杂质影响,熔点下降,熔距增大。构型不同,熔点也异。各国药典中的溶点涵义是不同的,我国药典规定:“熔点系指一种物质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二)沸点和沸程: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存在使液态有机分子相互作用,促使分子间迅速运动而又不致于变成气态分子,只有外界供给的能量足以克服这些引力时,才能形成气体分子,当蒸汽压不断增大,达到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开始沸腾,这就是沸点。中国药典规定:“在标准压力(101.3kPa,760mmHg)下,按药典装置,自开始馏出第五滴算起,至供试品仅剩34ml,或一定比例的容积馏出时的温度范围称沸程。”药物越纯,沸程越短。

  (三)比旋度:具光学异构体分子的药物,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旋光性不同时,有的药理作用相同,有的则相差较大。

  (四)折光率:光线自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透明介质时,光的进行速度发生变化,即发生折射现象,且遵从折射定律。用折光计来检查某些液体药剂,可知其纯杂程度。但在制订标准时,应注意:1、折光率因温度与光线波长的不同而改变,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折光率变小;光线波长越短,折光率越大。折光率以nDt表示,D为钠光谱的D线,t为测定时的温度。2、药典系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供试品相对于空气的折光率(如用阿培氏折光计,可用白光光源),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温度为20℃。3、折光计需能读数至0.0001,测量范围1.3~1.7,如用阿培氏折光计或其相当的仪器,应调温至20±0.5℃。4、测定前应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20℃时水的折光率为1.3330,25℃时为1.3325,40℃时为1.3305.

  (五)粘度: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中国药典(90版)中采用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或特性粘度表示。流体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类。前者所需切应力不随流速改变而改变,如纯液体或低分子物质的溶液;后者所需切应力随流速改变而改变,如高聚物的溶液、混悬液、乳剂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的溶液。粘度计有毛细管式和旋转式两类。前者不能调节线速度而不便测定非牛顿流体,但对高聚物的稀薄溶液或低粘度液体则影响不大,旋转式适用于非牛顿流体。液体以1cm/s的速度流动时,在每1cm2平面上所需切应力的大小,称为动力粘度,以Pa·S为单位(原单位为泊或厘泊,1泊=10-1Pa·S)。

  四、鉴别:利用药物分子结构表现出来的的特殊化学行为或光谱特征,是鉴别药物真伪的重要依据,但还必须结合其它项目的检查结果来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一)药典常用鉴别方法:1、气体法:利用分子结构中的特殊原子,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加热,能产生特殊的气体,以一定的试纸试之可产生变化者即得。2、色泽:由于同类药物往往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取代基,遇到相同试剂,可产生不同色泽。3、沉淀反应:利用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某一基团与反应试剂发生特殊的沉淀来鉴别药物。4、制成衍生物;5、色谱鉴识:用得最多的是薄层色谱法。6、光谱鉴定:有的药物在红外光谱中特征吸收很强,可用红外光谱法鉴定,但灵敏度和精密度较低。有的在某一紫外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可用紫外光谱法鉴定,也可规定药物在一定浓度下的光吸收度值或两个波长处的光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依据。

  (二)鉴别方法优劣的评价:可为五个等级,1级系指鉴别某一药品时所得结果是唯一可靠的。2级则可能有1~2个因素的干扰。

  五、杂质检查:制订杂质检查项目,要有针对性地检查某些特殊杂质,要检查危害健康的杂质,要检查影响药品质量的杂质。

  六、含量测定:含量测定必须在鉴别无误、杂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一)制订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依据:1、通过称取有效成分或其衍生物的重量来计算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重量法);2、测定有效成分中的离子(络合滴定法等);3、测定有效成分中的元素;4、测定有效成分中的官能团;5、测定有效成分中的某些物理常数;;6、对化学结构尚未清,或无适当理化方法加以测定的,可用动物试验直接测定其物理活性。

  (二)含量限度的制订:同种药物不同剂型、不同药物同种剂型,其含量限度也是不同的;要根据生产的实际水平、主药含量的多少来决定其限度。一般生产工艺成熟的或主药含量高的,其含量限度要求也高。

  (三)方法选择:1、要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剂量大小、剂型特点和理化性质综合考虑。

  2、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应该是测定药物中对生理作用有效的部分。

  3、所采用的方法应该可靠而具有分辨力,即要求方法专属、灵敏、准确、精密和稳定。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在制订质量标准时,还要根据条件考虑选择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质量。

相关阅读

ִҵҩʦ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