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时代”即将过去,“后抗生素时代”已经来临。抗生素开发的步伐已放慢。过去60年,导致病原微生物耐药的主要因素是,病原微生物的遗传适应性,遗传物质在病原菌体内和病原菌之间的传播,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耐药菌在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的进一步传播。
耐药病原微生物可在四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即医院、护理院、社区和农业上自由移动,耐药菌可在自然界中自由传播。
西太平洋地区细菌耐药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在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发生率最高,虽然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还未见报告,但对万古霉素中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997年在日本首报,此外报告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也非常高,尤其是在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酶的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仍然是主要挑战,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是治疗上的难题。
细菌耐药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亚洲尤为严重。究其原因有:对目前形势缺乏认识;抗生素的误用和滥用;假劣药的应用;耐药菌克隆株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在本国内和国际间均没有有效的控制细菌耐药的体系。
在亚洲控制抗生素的耐药拟从三方面着手,即监测、谨慎使用抗生素和感染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测,它可为病人治疗、感染控制、对处方者教育、制订指南、政策调整等提供基本信息。由WHO、CDC和药厂牵头,现有十余个监测网正在进行抗生素耐药的监测,但亚洲现仅有亚太感染性疾病研究基金会(ARFID)和亚洲耐药性细菌监测网(ANSORP)。2004年,ANSORP已包括亚洲和中东12个国家的18个城市的31个医学中心,作为亚洲最有代表性和最大的监测网点,ANSORP应更进一步与国际上合作,以减少亚洲地区的细菌耐药。
要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有必要改善医院和社区的抗生素耐药监测,对处方医师和病人进行教育非常重要;在地方或全国范围内制订切实有效的抗生素使用规范;培训合格人员,以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订相应的法规以减少抗生素的无限制使用、自行服用以及抗生素的非医疗用途,减少抗生素在动物中的使用。
[来源于网络,考试大网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