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专业知识一学习笔记

中药材种植面临规模化困惑

来源:233网校 2009年4月23日

  近日,在贵州省举办的“贵州中药材种植发展现场会”上,科技部副秘书长郑国安介绍说,近十年来,科技部已先后批准在全国17个省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7个省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据统计,各省在开展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工作以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约25亿元,已建立起413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并相应建立了430个中药材品种GAP基地。然而,针对我国中药材基地数量急剧增加的状况,业内专家指出,中药材种植有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各地应因地制宜。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集约化发展应讲究科学、有序。

  分散种植遭遇“三难”

  目前,我国中药材的种植养殖仍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基本种植单位小,而且各种植单位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不利于中药材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农户分散种植中药材由于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不具备的专业知识,缺乏全程质量监控,部分中药材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超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小军博士指出,我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虽然人们在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传统的中药材种植管理模式正面临考验。非集约化种植模式有“三难”:首先,中药材品种和农作物一样,品种和栽培技术需要更新换代,分散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难度;其次,分散种植提高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难度;最后,由于目前中药材种植中有使用农药的现象,且难以避免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分散种植的中药材农药残留物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难以得到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分散种植模式以及传统的种植经验很难保证中药材种植得到全程质量控制,而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中药材种植因受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等客观条件限制,对市场供求变化反映较为迟缓。零散的种植户无法及时掌握有效的市场信息,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由于单个种植户产量小,在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没有话语权,在收购商面前,只能任人”宰割“。如此一来,难免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种植效益无从谈起。”马小军强调。

  在专家们看来,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有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先恩认为,产业化就是把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现一体化经营。中药材种植产业化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材种植规程中的应用,有利于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药材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产业化是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宛西制药等大中型制药企业已开始介入中药材基地建设。大企业的举动有效地将分散的农户生产通过市场机制组织起来,真正地将“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应用到药材生产中,中药材基地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这些都较好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规范种植是根本

  事实上,中药材种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药品生产的基本属性。有专家指出,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追求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贪多求大,要正视具体的产业现状,加强对小型种植企业和专业户的帮扶。

  药材种植中有一个经济学规律,即投入和产出基本遵循“水桶理论”——在各项影响因子中,因为某一个影响因子表现不佳,其整体效益状况则应按最低水平计算。北京时珍中草药集团董事长周成明博士介绍说:“中药材大面积(100亩以上)种植时,要考虑很多影响因素,如除草和机械化采收的难度、田间的草谱等。种植面积越大,投入越多,影响因素就越难控制。因此,在决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自身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后,再决定种植面积的大小。

  中药材种植规模讲究适度性,切忌贪多求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助理巡视员骆诗文表示,在建立药材基地时,首先必须考虑产地的生态环境和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药材的市场需求,不能一下子上千、上万亩地种植,必须讲究种植规模的适度控制。种植面积最好按年度递增或递减,每年都有种植和采收,这样不仅有助于做好田间管理,且可使基地财务状况进入良性循环。药材基地建设前期,经营者必须对各项自然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进行严格的认证,努力控制种植规模。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磊表示,中药材种植基地化建设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大宗品种,如甘草等就应该鼓励规模化、基地化种植。而东北的人参、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等都有其独特的适宜生长区域。这些道地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固定,当地药农已掌握了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也拥有相当的种植规模,对其加以科学引导,就能适合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的要求。对市场上需求量不大的小品种,不宜规模种植,而应发挥中小种植户的优势。

  我国中药材资源品种繁多,种植零散分布。据统计,我国63%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80%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是由药材种植专业户来投资的,这部分药农的种植面积基本上在100亩以下,其中绝大部分是几亩、十几亩。周成明认为,不重视这些中小种植户,而刻意投资扶持大面积种植户是不现实的。其原因有二:一是中药材种植涉及到重茬问题,如人参、当归、地黄等药材种植要求倒茬换地,不能连作,种一茬后必须换地,否则会严重影响药材质量;二是我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传统中药材栽培技术,也有成型的道地中药材栽培产区,这些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农,如甘肃陇西的当归、党参种植户祖祖辈辈种植药材,他们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个个都是种植专家,所以如果能对其进行规范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农药残留等问题能得以有效解决。

  “中药制药企业投资建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种植面积和品种极为有限。”周成明认为,“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药材生产主体还是100亩以下的专业种植场及传统道地药材产区的个体药农,国家应大力扶持这些小型种植企业和专业户,将其纳入规范化范围。

  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显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仅凭民间力量难以支撑某个产业的崛起。因此,在现阶段,只有政府重视,并加以积极引导,中药材产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靳光乾呼吁,政府应加强行政管理,从根本上促进中药材种植业集约化发展。如尽快成立国家级中药材生产管理机构,通过制定符合行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适合国情的中药材生产技术规范(GAP)、反映现代科学要求的药典标准等,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管理。此外,还应研究制定出统一的种子、种苗标准,并按农业《种子法》要求进行管理。

  靳光乾分析说,对药材种 、种苗的纯正性的研究不深入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中药材栽培历史比农作物栽培历史短得多,除少数几种药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外,绝大部分品种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如乌拉尔甘草野生变家种只有几十年引种栽培史,其中许多问题还在研究中;不少药材品种都是简单的野生变家种;对有的药材,药典还规定可用很多同属植物代替,质量无法统一。目前,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缺乏国家级(全国性种植)、省级(区域性种植)标准,规范化、集约化很难实现。

  另外,加快步伐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也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的关键。靳光乾强调,目前,我国中药材标准体系落后,多数标准还停留在植物的统一部位的外观性状、显微性状上,药典中不少检验项目缺少成分指标,未能反映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要求。指标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种植混乱。只有尽快完善国家标准,加强监管,要求种植者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药材质量才能提高。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大医师网校  医师论坛  医师在线题库

  考试大执业医师加入收藏

相关阅读

ִҵҩʦ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