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项目大多是国有资金投资的跨年度工程,对施工企业存在着风险因素,其风险就是“市场环境和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对合同价的影响”。材料是工程建筑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清单报价时,一定要预测材料价格走势,规避风险。如钢筋混凝土用钢筋,2003年2月份北京市的市场均价是每吨2700元,此后一路上扬,一年以后已经升至3900元,涨幅达44.44%,这一点如果没有预测,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阶段:建立企业自有材料价格库。清单计价的原则是价格由市场生成、消耗量由企业确定。大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编制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消耗量的企业定额。在编制企业定额的同时应该逐渐建立起企业自有的材料价格报考信息库,它应具备以下功能:
1.具备一套完整的建筑材料分类编码体系,保障材料归类整理及查询功能的实现。
2.能够接受、处理多渠道来源的价格信息,如:历史工程材料报价、企业真实的采购价格、厂商市场报价、各类市场公开的价格信息。
3.能够报考地对各种渠道获取的价格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整理、分析,生成满足造价人员需要的价格信息。以上功能的实现,必须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历经长时间的信息积累。一旦形成自有的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在报价时可随时调取报考的信息资料,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实施成本控制,增强竞争实力。
第四阶段:实施材料预招标。在前三个阶段,我们了解如何及时把握市场报考,根据历史或现时的价格信息,预测将来的预期价格,但市场变动的风险始终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建筑企业,普遍采用材料预招标的方式,在投标报价前与下游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商、劳务分包商进行预先招标,提前约定中标后的上限价格,一旦中标,建筑企业会与下游厂商再次谈判压价,取定最终价格。从而实现投标报价时,企业所承担的价格风险转嫁,最大化控制价格变动,为企业赢取利润。相信随着国内建筑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施工企业以及材料供应商的信用体系逐渐完善,实施材料预招标必将成为造价人员控制材料价格市场变动风险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