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以前年度的考试中,没有在本章为难大家。因为今年教材上的例题错误较多,估计今年在本章为难大家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学习具体的账务处理之前需要先弄明白两个概念:什么是非货币性资产,什么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资产的概念用的是排除法,即排除了货币性资产以后,其它的资产都是非货币性资产。那么什么是货币性资产呢?它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因此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债券投资等也属于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等于该类交换不涉及货币性资产,它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但这个少量不是主观判定的,而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其标准是:
支付的补价(也就是所谓的货币性资产)÷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25%
下面谈一下具体的会计处理。不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会计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四类,其中第一类是一种处理方法(以下简称A类),第二、三、四类是一种处理方法(以下统称B类):
一、 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二、 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
三、 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
四、 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这里就有一个商业实质的判断问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出考题的可能性为3.276589%,一般会在题目中直接告诉大家其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A类处理方法。先解决一个问题,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呢,还是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呢?这里就有一个比较的问题,即比较两个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谁的可靠程度高,就以谁为基础,如果两个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差不多,那就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下来的公允价值以下用M表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换入资产的成本=M+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一方换入资产的成本=M+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收到补价一方换入资产的成本= M-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B类处理方法。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一方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收到补价一方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多项换入资产的,如果属于A类情况,应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如果属于B类情况,应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