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目的:要求掌握生产与业务环节设计、生产与业务计划、生产与业务控制的基本原理、思路、内容和方法,对生产业务活动进行科学分析与管理。
往年所占分值:11题,占18分左右。
一、生产与业务环节设计
1.现代生产与业务管理的4个特征:管理范围扩展、管理难度加大(多品种小批量成为主流)、生产与业务方式不断革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技术被广泛采用。(有可能多选题)
2.不同生产类型及对生产管理的影响:见书P101页表4-2-1。其中,不同生产类型主要指大批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这张表尽可能地背下来。这些类型在成本方面从低到高、在生产设备方面从专用化到通用化、在产品设计方面从高标准化到低标准化、在生产控制方面从易到难、在经济效益方面从好到差等等。
例:大量大批生产类型的产品设计(B)
A.“三化”程度低,零件互换性差
B.“三化”程度高,零件互换性好
C.“三化”程度高,零件互换性差
D.“三化”程度低,零件互换性好
工业企业按不同标志区分为不同的生产类型也应注意,P100-101页。其中的举例尤其应重视。比如,炼油厂属于连续生产,其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就是固定的、标准化的,工序间没有在制品储存。这些都属于连续生产的特点。
此外,还应注意:
订货生产方式与存货生产方式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订货式生产 存货式生产
生产根据 用户提出的具体订货要求 市场需求量的预测
生产管理的重点 交货期 产、供、销之间的衔接
库存 无 有
组织生产 按期 按量
3.狭义生产能力的概念: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指计划期内用于生产的全部机器设备的数量,厂房和其他生产用建筑面积,不包括已报废的、不配套的、封存待调的设备和企业备用的设备,也不包括一切非生产用的房屋面积和场地)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固定资产数量、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常用指标有单位机器设备的产量定额、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定额或产品生产面积占用额)。(可能出多选题。)
注意:生产单一品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可能计算题)
生产能力=设备台数×单位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设备单位时间产量定额
或:生产能力=设备台数×单位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台时定额
式中:单位设备用效工作时间=全年制度工作时间×每日工作小时—计划检修时间4.生产单位的空间布置(或设计)的三种方法:
工艺专业化方法:生产工艺性质的不同来设置车间、工段或班组;
对象专业化方法:在工厂内部设置一系列能单独出产不同产品的产品中心;
定位布置:让产品固定在某一地点,把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技术工人送到那里从事相应的作业。如船舶、飞机的制造等。(注意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例:按工艺专业化设置生产单位,其缺点是(C)
A.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
B. 不利于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
C.管理工作比较复杂
D.不利于专业化工艺管理
5.现代生产管理方式:
重点是准时生产方式的目标及基本方法:
目标: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有效地生产100%优良产品,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工件。
准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适时适量生产,为此,采取的基本方法有:
生产同步化:即各工序间不设仓库,各工序几乎平行进行。
生产均衡化:即总装配线均衡使用种零部件混合生产各产品。
看板管理:下道工序通过看板向上道工序传递所需零件信息,通过控制看板数量还可控制在制品数量,实现适时适量生产。
二、生产与业务计划
1.年度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的区别与联系:从定义入手看区别,一个是年度内的总体计划,一个是具体到月、周、日、时的落实计划。
安排进度计划的方式:把企业全年生产任务按品种、规格、数量具体地按季、按月进行分配。
不同生产进度安排方式优缺点比较:(书P105)
均衡安排:用库存来调节季节性销量变动,
变动安排:生产随市场需求量的变动而变动;
折衷安排: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
2.期量标准:是为制造对象(产品及零部件)在生产期限及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它决定了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在生产数量和期限之间的衔接,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均衡性,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重要依据。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批量的概念:相同产品(或零件)一次投入和出产的数量。
生产间隔期的概念:指相邻两批产品(或零件)投入的时间间隔或产出的时间间隔。生产间隔期=批量/平均日产量
生产提前期的概念:指产品在各工艺阶段投入产出的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分为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它是按照反工艺顺序逐个车间制定。
在制品定额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上为了保证生产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量。
掌握上述概念,目的是明确不同的生产类型的期量标准也不一样:
大量大批生产的期量标准有节拍、流水线工作指示图表、在制品定额。大量流水线条件下,大制品定额分为流水线内部在制品定额和流水线之间的在制品定额。供需流水线的节拍相等时,流水线之间的在制品包括运输、保险在制品,节拍不等时,包括周转、运输、保险在制品。
成批生产的期量标准有:批量、生产间隔期、生产周期、在制品定额、提前期。批量可用经济批量计算公式求出。经济批量是指年设备调整费用与年库存保管费用之和最小时的批量。
经济批量Q=(2NA/C) 1/2
其中:N为年产量;
A为一次设备调整费用
C为单件产品的年平均保管费用
注意:经济批量公式由总费用公式求得的,所以总费用公式也应知道:
总费用=(Q/2)*C + A*(N/Q)
年库存保管费用 + 年设备调整费用
例:已知单位产品年库存费用为10元,企业若按批量为200件组织生产,则其全年库存保管费用为()
解:(Q/2)×C=(200/2) ×10=1000元。
单件小批生产的期量标准有生产周期、提前期。生产提前期是指产品在各工艺阶段投入产出的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分为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它是按照反工艺顺序逐个车间制定的。当前后车间生产批量相等的情况下,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分别用下列公式求得:
车间投入提前期=本车间出产提前期+本车间生产周期
车间出产提前期=后车间投入提前期+车间之间保险期
2.现代计划方法:
重点掌握网络图的阅读与分析书P108,网络图:作业活动+结点+线路。
活动用箭线表示,箭线左侧写活动名称(A),右侧写活动战胜的时间(2天)。其中虚活动用虚箭线表示,它不消耗资源不占用时间,仅反映一种逻辑关系。
结点用圆圈表示,代表某项活动的开始或完成,它不消耗资源和时间,但需要编号,编号的原则是箭尾结点小于箭头结点。
线路是指从网络的始点开始,顺着箭线的方向,中间经过相互连接的结点和箭线,到网络终点为止的一条连线。(整个网络应只有一个始点和终点)在所有线路中,总作业时间最长的线路就是关键线路,它决定整个项目的完工时间。
时差与时差的计算:活动从最早开始时间到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大延迟时间。
实际中常用活动总时差这一概念,它是指在不影响其紧后活动最迟开始时间的前
提下,活动可以推迟开始的一段时间,用S(i,j)表示。
S(i,j)=LS-ES=LF-EF=LT(j)-ET(i)-T(i,j)
除了上述的最长线路确定关键线路以外,用时差法即把时差为零的活动连接起来的可行线路也可找出关键线路。
三、生产与业务控制(质量与设备控制)
1.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实体不仅指产品,而且还包括活动及其过程、组织、体系或人,甚至可以是这几项的任何组合。
全面质量管理即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最高管理者强有力而持续的领导和组织内所有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是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2.ISO9000系列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其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
ISO9001强调对设计质量的控制,所以选择时要考虑设计过程的复杂性、设计的成熟性,
ISO9002强调保证在生产和安装阶段符合规定要求,所以选择时要考虑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产品或服务的特性,
ISO9003强调检验把关,需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例:在ISO9000中,以保证供方在生产和安装阶段有符合质量规定要求的质量保证模式为(ISO9002)
3.直方图的绘制及其分析,包括图形型态分析、与公差比较分析、工序能力指数分析:
首先,绘制直方图,横轴表示组中值Xi,纵轴表示每组发生的次数或频数fi,若画出的图形是中间高两头低则表明属正态分布型,是正常的分布,否则,就属异常型,需要分析原因。
其次,比较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技术标准)是否相等,若相等说明二者重合,用公差中心T/6S,就可计算工序能力指数CP,若不相等,说明二者存在偏离,则应该计算另一工序能力指数CPK,公式见书上114页。
分布中心的计算公式和标准差公式见书P113-114。
公差中心=(公差上限+公差下限)/2
最后,根据计算出的工序能力指数判断工序能力是否充足,即质量保证能力是否足够。判断标准见P114页表4-4-3。
4.控制图的绘制及分析,包括控制图中心线、上下控制线的确定及几种有缺陷的点子分布状态:
首先,根据已知数据资料计算各组的X平均值和R(各组最大值-各组最小值)平均值,
其次,根据平均值再分别计算X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线、R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线,计算公式参照P115。
接着,根据计算数据画出控制图,横轴代表各组号或样本号,纵轴表示各组X平均值和各组极值,同时还应画出各自的上、下控制线。
最后,观察分析控制图上的点以判断工序是否处于控制状态: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生产过程就处于控制状态,即无系统因素影响:
其一,点没有越出控制界限(即上、下控制线构成的界限)。
其二,点在控制界限内的排列没有如下的缺陷:
a. 在中心线一侧连续出现7个点
b. 连续11个点中至少有10个点在同一侧
c. 点虽然在中心线两侧排列,但连续7点上升或下降
d. 连续3点中,至少2点在上方或下方的2倍标准差横线以外出现
5.设备故障分类:设备故障是指设备系统或零部件在使用中丧失或降低其规定功能的事件和现象。可分为渐发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
设备故障率曲线呈“浴盆”状
故障排除:包括设备润滑、调整、小修、中修、大修和项修等等。
四、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新增)
1.安全管理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强调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强调劳动保护,现在二者统称为“职业安全健康”。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为建立并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互相作用的要素,是企业全部管理体系中专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部分。这里所提到的职业安全健康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的员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该体系是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又一重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OHSAS18001标准中的核心要素是危险源辨识、风险平价和风险控制策划。职业安全健康法规体系包括五个层次,国家基础法和一般法、国家安全专业综合法规、国家安全技术法规、行业地方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具体内容参见书P120页表4-5-1,其相应的部分法律法规内容见P121页表4-5-2。
3.环境管理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1)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
环境管理的内容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1)按范围可分为: 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资源使用不合理和浪费
区域环境管理:对区域环境的全面管理
部门管理:重点是本部门企业的自然资源、工业原材料。
2)按性质可分为:环境规划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的内容: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包括引言、范围、引用标准、定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它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素。其中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是最核心的内容,它规定了各类组织在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各类组织获得ISO14001认证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
考试目的:要求掌握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往年所占分值:9分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1.技术创新的含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超常规商业利益为目的,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有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例: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 )
注意了解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比如,熊彼特认为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利用新原材料和采用新组织方式都属于创新。
2.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其特性: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这里的“先进技术”并不单指科学技术,它还包括了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
这些能力主要是从企业的各方面职能来把握,包括:
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优势;
市场营销能力,决定了能否把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市场反应能力,指应对突发事件(突然的机会与威胁)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在于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把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合起来
战略决策能力,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和产品工艺能力.
这六项能力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核心,尤其是动态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保持有利竞争地位最为关键.但同时也应看到,要把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配合才行,比如,组织协调能力就决定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换的效率.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包括:途径依赖性和累积性、组织结构性、粘滞性和暗默性。
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管理的内容大体如下:
1).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一般而言,在进行创新对象的选择上,在产品引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创新,到了产品成熟阶段才主要进行工艺创新.近年来也有同时进行的时候.
2).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构思产生于激发其产生的信息源.构思产生后,对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潜力与变化趋势、市场稳定性、产品竞争能力、技术可行性、资源可支持性和迅速商品化的可能性.
3).开发过程控制:包括成本、质量和进度控制,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调整计划。三种常用的进度控制方法:任务检查法、关键事件控制法和关键路径法。获取信息的三种主要途径:直接观察、通信、会议。
4).创新阶段整合:创新管理的关键问题.整合方式有三种:
串行整合,即创新各环节的活动依次进行,上一环节完成后再交由下一环节开始.
交叉整合:上一工作阶段的工作还未完成就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每一个上游阶段都可吸收一定的下游工作人员参加。
并行整合:各部门各阶段一开始就同时运行,考虑全部因素,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尽量缩短创新时间.
三、技术创新组织
1.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来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1)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这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2)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由市场需求引发的技术创新大多是产品或工艺创新,具有周期短,回收快,风险小等特点
3)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更快、更好
4)政府政策的激励: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包括产业结构的选择和技术发展政策、促进各种技术创新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的投入政策)可起到激发、引导和营造环境的作用
5)企业内在的动力: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企业家及其精神的企业内在动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2.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常见的有:
1)内企业与内企业家:由企业内部员工在一定限度时间内进行.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风险小,但积极性需靠奖励来维持.
2)技术创新小组:也被称为”开放的灵活反应组织”.特点是创新小组成员自愿参加;小组由完成任务所需的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并且所有成员参与决策;小组属于企业原有组织结构内的新设组织单元;拥有自主权和明确的创新目标;小组的职能一般比较完备,在创新过程中有较高的效率.
3)新事业发展部:一般是大企业为了开创全新事业时而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拥有很大决策权,只接受企业最高主管的领导,是独立于现有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由于重大的技术创新伴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又称风险事业部,
4)技术术中心:是大企业集团从事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活动而设立的专门机构,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综合性,一般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5)动态联盟:动态联盟是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基于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灵活的临时性联盟。联盟一般没有地理上的边界,成员企业拥有互补的资源和核心能力是联盟的纽带.
动态联盟的特征有三个:是基于对市场机会的响应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联合;是一种无确定边界的动态性网络组织;是建立在各成员企业间相互信任、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互利互惠的组织。
四、技术创新风险及其防范
1.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制约,导致技术创新不能取得预期成果或失败而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的防范:是企业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转移、分散和控制的总称.
1)风险的回避:有三个层次:方向性的回避高风险领域、项目性回避、和方案性回避。回避的五原则有:回避不必要承担的风险;回避远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回避那些不可控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分散性较强的风险;主观与客观风险并存时以回避客观风险为主;技术、生产、市场三种风险中一般以回避市场风险为主。
2)风险的转移:分为两种形式:技术创新风险的财务转移(把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其它企业)和客体转移(把部分创新活动转移给其它企业,比如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和联合创新等)
3)风险的分散:指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注意两点:一是高风险与低风险项目适当搭配,二是项目组合的数量要适当。
4)风险的控制:指在辨析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预测和预控,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主要针对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和产风险中的部分可控风险因素而言。不可控的可通过回避、转移、分散等方式来防范。
2.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将技术创新成果传播给潜在使用者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过程,成果提供者和潜在使用者的交流过程和采用技术创新成果过程三个阶段.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上述三个过程顺利实现转换.
对成果提供过程而言,主体扩散源是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职责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进行信息传播.
对成果采用过程而言,采用者一般是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要以最合理的方式和价格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创新的采用者也同时有可能是再次扩散的成果供应者,所以采用者也应注重信息服务.
对提供者与采用者之间的交流过程而言,它们之间的很多具体环节实际上都是共同进行的,而且是一对多的交流过程.交流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决定成果扩散效率与效益的高低.
3.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具有以下性质:
1)是一种“教”与“学”的扩散;
2)需要有效的沟通;
3)实现的前提是顾客对因技术创新成果扩散而带来的产品的态度,
4)能否实现取决于创新技术拥有者和潜在接受者对实现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成本与收益的期望,即双方都要以对支付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满意为前提。这是制约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现与否的根本原因;
5)需要一个有序竞争的技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