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第一章:
1、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国有资产概念
2、产权权能的完整性:产权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的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转让权。
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1)资产控制主体是企业法人非自然法人、2)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3)分解两部分 4)不能直接支配属于自己的财产部分
企业财产权利分解为: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
4、三种基本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公司制――法人企业制度。
5、1. 按劳分配:指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 按劳分配的特点: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非全社会范围)。
实施主体:企业(非国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 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者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等的。
6、 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G(经济增长率) = 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索洛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 + βK(资本增长率) + A(技术进步率)
经济含义: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推动的。
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α、β值,便可以把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余值”计算出来。
A = G –αL - βK
7、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8年左右。(经济活动中一般所提到的)
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平均长度3-5年。
按照一国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古典型周期(低谷时经济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和增长型周期(低谷时增长率为正,即经济总量相对减少)。
8、.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正比)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
(2) 制度创新;
(3) 管理效率的提高;
(4) 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9、 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居民何厂商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合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技术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标准: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也不使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货或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0、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 市场失灵的原因
含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原因:
(1)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的存在;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其他社会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其他市场主体受益,自己却不能得到补偿;(外部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最优水平;
“负外部性”:其他市场主体受损,却又不为此作出赔偿。(外部不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水平,并给其他社会主体乃至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表明资源未实现最优配置,帕累托标准未实现。外部性的存在,与产权不明晰有关。
(2) 公共物品的生产;
含义:如果某种物品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也就是任何人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即为公共物品(如公路、广播、电视等)。如果某种产品既不具有竞争性,又不具有排他性,则可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治安等)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因此,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能够起完全的调节作用。
(3) 垄断的存在;
含义: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原因:
①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而使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领域
②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
③自然垄断。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
④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准入制度。
⑤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垄断。
垄断形成,市场竞争性减弱,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表现:
①垄断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量和价格,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②垄断厂商为获得最大利润,其产品的价格会高于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产量会低于竞争条件下的产量,意味着生产不足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③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是以消费者收益的相对减少为代价的,导致分配不公。
④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力,其经济效益低于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效率。
(4) 信息的不对性和不完全性。
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不对称的信息导致在市场上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使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信息的不完全性会使生产者无法选择最优的资源并根据消费者偏好选择最优的市场,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11. 市场功能缺陷
对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制定微观经济政策加以克服;
对于市场功能缺陷,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节加以解决。
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
(1)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明晰产权)
(2) 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政府生产公共物品,数量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
(3) 对垄断进行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控制市场结构;管制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数量;制定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
(4) 信息服务的微观经济政策(消除市场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2、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1. 对外贸易的基本作用
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基本作用:1)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获利2)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实现经济的平衡3)增加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4)提高开放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传导作用:通过进出口贸易和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两个渠道来实现。(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
对外贸易传导作用大小受开放程度,贸易依存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2. 影响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汇率水平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市场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3.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商品倾销等。
对外经济合作
1.国际资本流动和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
含义: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流出国与流入国都有效益。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国际间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和短期(短期资金融通、贸易型短期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两种类型。
对资本流入国积极作用:1)缓解资金不足,加大就业2)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对资本流入国消极作用:1)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2)加重外债负担3)成为输出国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积极作用:1)找到投资市场,获得高额利润2)扩大市场份额占领世界市场3)经济上对他国控制。
对资本输出国消极作用: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
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1)外汇管制2)颁布政策法规条例3)对偿债能力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
2.国际转让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
国际技术转让类型:国际技术贸易(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合作生产)、国际技术交流(非商业性的国际技术转让,包括技术援助、合作开发、科技人员交流)
作用:1)加快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2)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缩短研制时间,节省研制费用;4)提高竞争力
3.劳动力国际流动与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
原因:
1) 收入的国际差距
2) 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3) 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步
阻碍因素:流动成本过高、国外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形式: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流动;中短期劳务输入与输出;智力型人力资本流动;未跨国界的劳动力流动
双重经济效应。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基本职能
宗旨: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保证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和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扩大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及可持续发展。
基本职能:
1) 负责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同时为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提供框架,以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
2) 为各成员就多边贸易关系进行谈判和贸易部长会议提供场所,并提供实施谈判结果的框架;
3) 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成员间可能产生的贸易争端;
4) 运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定期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所产生的影响;
5) 通过与其它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
6) 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竞争。
3.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1) 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
法律框架由《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其四个附件组成。
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级会议。
闭会期间,其职能由总理事会行使。
总理事会具体职能:履行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职责。
总理事会下设立货物贸易委员会、服务贸易委员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
委员会
临时机构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
(2) 加入和退出机制
无限期开放。
申请与受理阶段、对外贸易制度的审议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阶段、多边谈判和起草加入文件阶段、表决和生效阶段。
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收到书面退出通知之日的6个月期满后,退出生效。
(3) 决策机制
主要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在无法协商一致时,通过投票表决决定。
(4) 争端解决机制
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裁决的执行和监督。
双方自愿基础上,亦可采取仲裁、旋、调解和调停。
(5)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审议的对象是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的全部贸易政策和措施。
审议结果,不能作为启动争端解决程序的依据,也不能以此要求成员增加新的政策承诺。
决策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
4 例外和免责
例外规定:败落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
免责规定: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保护幼稚产业措施、国际收支限制措施、有关承诺修改或撤回、义务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