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辅导: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货币与金融一

来源:233网校 2006-12-11 10:18:00
  (二) 货币供给 

  掌握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熟悉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掌握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和信用扩张、存款派生机制;掌握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了解不同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的观点。 

  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划分原则:一般依据 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而产生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 
  我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银行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银行体系的其他存款(主要是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财政存款等)  

  2.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央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以运用信贷资金的需要,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下货币供给机制的主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商业银行具备在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约束机制:1)要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正由于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因而称其为“基础货币”用“B”表示。 
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的存款准备率、需转化为现金及国库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货币称数,K)。 
  货币乘数理论:M=B*K 
  B: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商业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称“基础货币”; 
  K: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机构比率。 

  3.货币供给理论  
  (1)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  
简单乘数理论和固定系数理论:在假定基础货币可以完全由中央银行所控制、货币乘数的诸构成要素也至少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基础上,确立了   M=B*K的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 
  (2)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主要观点。货币供给内生论: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不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  

  (3)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弗里德曼) 
  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要保持货币供求平衡,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 重点放在控制货币供给方面。 
  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坚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1)界定所考察的货币数量范围;(M2) 
  2)取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 
  3)货币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更改。 
  (4)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源于德国. 
  主要观点。保证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与稳定,必须保持货币稳定,货币供给必须与商品供给相联系 
  原则:1)货币供给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原则。2)保持商品追逐货币局面的原则。货币供给的增长应略低于商品供给的增长。 
  最佳货币供应量 = 以现价计算的社会生产能力/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区间论: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一个弹性区间内。 
相关阅读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