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经济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历特定阶段。一方面明确现阶段社会性质,表明已进入社会主义,具备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还不成熟、完善,正处于不发达阶段。即指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基础:市场经济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占优势,有量的优势质的提高,国有全民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对经济发展控制力上。
3.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
4.市场经济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定性1)经济活动纳入市场,市场机制推动流动优化配置。2)企业是市场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政策调节。4)受法律约束。
5.市场运行存在条件1)成熟主体 2)完善体系 3)健全机制 4)规范规则 5)间接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坚持公有制主体,转化机制,建立微观经济主体。2)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3)转换管理职能,以间接为主。4)建立分配制度,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发展,保稳定。
二.
1.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归属和所有关系是最基本关系,所有制可分为私有、公有、混合三种。私有制:(个体和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个体生产经营,产品与收入归个人,不同社会存在,不占主体,在我国从属公有制。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雇佣关系。公有制:(全民和集体)。全民: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权归集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收入取决经营,领导选举产生。所有制选择根据与社会生产力的适应情况确定。一个有效合理结构只能由实践决定和市场安排,社会实践选择的结果。
2.产权制度。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主体对资源和财产的使用、转让及收入享用权。(拥有上述权利是完整的产权)。登姆塞茨:界定如何受益与受损,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补偿。产权分类: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
有效产权的内容:
1)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
2)清晰的产权结构。3)有效的保护制度。
4)数量上可以度量。
产权制度作用:
1)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运行。
2)降低交易费用。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功能:
1)确立排他性的产权关系。
2)确定主体行为边界。
3)界定财产最终归属。
4)明确权利与义务。
产权模糊:
1)产权归属不清晰。
2)财产边界界定不清晰。
3)主体受益受损补偿规则不清晰。产权界定两种方式:法律与经济行为主体私下交易。建立产权成本:产权界定成本与实施成本。产权有效保护手段:建立在国家机器基础上的法律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1.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
公司制(法人企业)
1)企业和所有权与资产控制、经营决策、组织管理权利分离。
2)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所有者或出资者委托经营者根据利益从事活动,相应授予经营者除财产所有权外其他权利契约关系。
3)有限财产责任
4)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财产。
5)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权利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利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核心是:权利制衡机制。企业财产权: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是委托代理核心。
2.国有产权代理和国企改革。国有产权代理方式:行政代理和经济代理。行政代理弊端:政企不分产权边界模糊,不能成为独立法人,各级政府附属物,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低下,企业经营目标异化和出现非市场化,导致过高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经济代理前提是对国有产权分割。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克服行政代理弊端:
1)国家对企业直接授权。
2)市场运行对微观主体的客观要求一致。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公司制改革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3.国企功能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一般有赢利功能和商业功能。还应具有非赢利功能和非商业功能。
国企具有非商业功能原因:
1)由于有市场失灵和功能缺陷,资源无法最优配置。
2)作为主导力量,承担重要职能。其他企业无法承担。
3)为政府某些政策服务。
国企非商业职能内容:
1)服务宏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2)调节经济稳定运行。
3)创造就业,公平收入。
4)战略开发,提供基础服务。
5)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
6)促进经济平衡,实现合理布局。
7)控制命脉,保证安全。
国企发挥作用行业和领域:
1)涉及国家安全敏感性行业和领域。
2)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
3)战略资源和高风险产业。
4)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
5)重要公共物品和服务行业。
6)外部性强和公益性强的行业和领域。
7)私人不愿意经营的非赢利行业和不宜经营的行业。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调整:增量资产的再配置和存量资产的组合和再配置。
四
1.个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进行。(利息、利润、地租、租金以及工资和薪金)
2 在微观领域分配建立在市场自发作用基础上。按劳分配离离不开市场机制作用。
3 政府的最好选择是让市场机制自动完成对生产要素定价与分配,尽可能减少和防止非竞争因素和非市场力量的干预。政府对个人分配在宏观领域进行。
4 对个人收入调节与再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
5 按劳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
1)旧的社会分工存在。
2)劳动差别的存在。
3)劳动谋生的性质。
6 按劳分配的性质和特点:
1)按劳动贡献分配,采取货币化形式。
2)主体是企业非国家。
3)否定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可能,否定剥削。劳动力分配的收入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径。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7社会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机会公平。 用基尼指数和洛伦茨曲线表示。表示收入相对不平等的程度。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制度本身,尤以资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别最大。收入不平等除来自分配方式本身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经营风险和机遇的存在。
平等获得收入具体表现在:
1)受教育和人力资本形成上的平等;
2)对土地、资本及其他资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
3)公平竞争。机会平等与不平等决定于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对经济体制的选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确与否。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效率与公平不仅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一致。微观强调效率,宏观强调公平;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市场机制强调效率,国家分配机制强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