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如果从国际范围或世界范围来看,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2、 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出口贸易也称为输出贸易;进口贸易也称为输入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也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叫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一些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二是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
3、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例如: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