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MPC=△C/△Y.1或β=△C/△Y
按照这个规律,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由于对一般正常的理性人来说,收入增加,消费不大可能下降或不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增加的消费一般也只是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不会是全部收入,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
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因此,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就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
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APC=C/Y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α+βY
式中,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就是当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有的基本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人引致的消费。因此,上式的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就是:MPC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时期,后一个阶段是非工作时期。一般来说,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但是有稳定的工作,他们未来的收入会增加。因此,人们在青年时期往往会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甚至是借贷消费用于购买房屋、汽车等耐用品。这时候储蓄很小甚至是零储蓄和负储蓄。随着他们进入中年时期,收入会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当他们进入老年时期时,基本没有劳动收入,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此时的消费主要是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使一生的收人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α·WR+c·YL 在上式中,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这一理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人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 Ct=c·YPt 在上式中,Ct为现期消费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YPt为现期持久收入。这一理论认为, 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