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 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3.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
(1)总量性货币失衡: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包括两种情况:
①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
②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2)结构性货币失衡:货币供需总量大体一致,但货币供需结构不相适应。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注意总量性失衡。
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研究货币均衡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问题。
1、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总需求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
因此: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ΔM1=Y′×M0。
Y′----GDP增长率
M0 ----上期货币量
2、货币数量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下降。
(1)物价自然上涨的因素:
①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剪刀差”现象,调整时,一般是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结果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
②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结果也是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
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本期货币增量ΔM1=(GDP的增长率Y′+物价自然上涨率P′)×M0 ,
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Y′+P′
该式反映了货币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