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来源:233网校 2016-12-15 10:13:00
导读: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考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等相关知识供大家复习。

1、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它的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二是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2、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熟悉)
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3、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产生的第一个标志。
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
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前苏联、东欧各国和新中国。

4、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了解)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
☆了解支持和反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由:
①支持理由:民主社会政治家更关注的是短期利益,为了讨好选民,他们更乐于采用膨胀性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②反对理由: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长期效果。
☆中央银行独立程度的发展历程
独立性问题经历了中央银行高度独立、中央银行基本不独立、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央银行处于高度独立阶段,中央的实际职能限于维持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基本不独立。特别是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凯恩斯为首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流行导致独立性的大大削弱。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相对独立。

5、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中央银行的主要管理职责:利用其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掌握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6、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对银行的业务和对政府的业务


①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②对银行的业务

1)集中准备金
2)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三种贷款方式:再抵押放款、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
3)全国清算——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

③对政府的业务

1)代理国库。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之一。
2)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3)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一是中央银行还代表国际金融活动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从事国际的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议;二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熟悉)
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的负债:储备货币、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9、货币政策定义和目标(掌握)
货币政策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一般包括: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
掌握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10、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掌握)——对货币总量的调节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缺陷:
①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商业银行手中;②作用力度强;③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
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

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

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熟悉)——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1)消费者信用控制(重要)——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3)优惠利率

4)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熟悉)

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间接信用控制(了解)

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灵活,但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11、货币政策的中介(中间)目标(熟悉)
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间目标。
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②货币供应量。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③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④通货膨胀率

1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
传导体系: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间接传导机制: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决定于:①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应的经济主体;②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③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13、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①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2006~2007年——从“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2008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3)2010~2011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②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