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的概念(了解)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形成。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形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服务对象不同 | 提供信息的 | 会计核算的模式不同 | 提供信息的形式不同 | |
财务 会计 | 对外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 受会计准则的制约 | 按规定的程序、流程、方法、核算周期进行核算。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 以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为主 |
管理 会计 | 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 一般不受会计准则的制约 | 主要侧重于提供未来信息 | 没有统一的形式 |
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财务会计主要是经济业务的事后记录和反映。
2、会计的职能(掌握),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①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它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
②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3、会计的对象(掌握)
会计的对象(客体),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它包括资金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
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金、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
①供应过程中,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②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一是劳动对象的消耗,是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二是劳动力的消耗,是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三是固定资产、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成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成;四是制成品,是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③销售过程中,它是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资金由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因此,这三个阶段资金形态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形态,最后回到货币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
资金的退现,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资金,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在收回的货币资金,用于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周转,剩余的资金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4、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凡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凡是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称为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指以货币表现的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通常将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对外),也称经济交易,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购买固定资产、销售商品、上缴税收等。
经济事项(对内),指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
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
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它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股票、企业证券等。
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财物一般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固定资产有: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
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是企业收到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债务,是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应交款项。
④资本的增减,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支出,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开支和损失;费用,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
以上四项是计算和判断企业成果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5、会计的目标(掌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
①通过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②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6、会计信息的内容(掌握)
①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包括:1)某一时点资产的总额和结构;2)某一时点负债总额及其结构;3)某一时点的所有者权益。
②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包括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费用耗费、生产经营成果。
③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包括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动情况,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其内部组成情况。
7、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熟悉)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外部利益关系人两大类。
①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②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督部门、企业职工)。
8、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要素类型 | 构成 | 作用 |
资产负债表要素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
利润表要素 | 收入、费用、利润 |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
9、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掌握)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企业虽无所有权却能够控制的资源,如融资租入的资产。
②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只有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和经济利益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资产。如等处理的无价值的报废产品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③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④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不能作为资产。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它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①企业的负债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有义务,不需要未来偿还的现有义务或企业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负债;
②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作为负债;
③负债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所有者权益 ,又称为股东权益或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是投资人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为企业资产的取得来源,两者都可以对企业资产提出索偿要求,但负债体现的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负债不参与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10、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掌握)
①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确认的条件:1)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注意:收入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②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的定义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狭义的费用指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费用与成本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产品的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营业费用是企业费用的主体部分,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③利润,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余额的确定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11、会计等式(掌握)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12、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新增)
①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
②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
③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
④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
⑤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⑥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⑦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⑧一项负责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⑨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13、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掌握)
四大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而言的。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期限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采用收付实现制。
②配比原则。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按逻辑因果关系进行配比;按时间配比。
③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原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重要)
类型 | 定义 | 举例 | 处理 |
收益性支出 | 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 | 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
资本性支出 | 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
购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支出 | 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个会计期间 |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如果一笔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14、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优点和缺点(了解)
优点:①它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购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取得比较容易,也比较客观;②有原始凭证证明,便于查证;③防止企业随意更改;④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缺点:企业的资产发生较大的价值变化,其账面价值就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15、会计基本前提(掌握)
会计基本前提,亦称为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①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一个特定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为对象。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但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独立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
②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③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期间一般分为年度、中期。
明确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贯彻配比原则。
④货币计量,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并假定币值保持不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1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掌握)
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①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涵义。
②相关性(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③清晰性(可理解性)
④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1)同一企业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2)不同企业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⑤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售后回购。
⑥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⑦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不允许用)、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7、会计法规(了解)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①会计法,《会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
②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基本会计准则为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它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它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基本业务准则。
目前,我国财政部已印发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38个,执行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③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④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