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考点:
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
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3、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
【考核方式】: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辨析,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形态。
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尤其是收入法和支出法需重点掌握。
3、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此部分内容历年考查不多,但是也要稍作了解。
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按市价计一国/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 ||
三种形态 | 价值形态 |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
收入形态 |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 |
产品形态 |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
2、国民总收入(GNI)(国民生产总值(GNP))
定义:一国/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考点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重点)
计算方法 | 内容 |
收入法 | ①含义: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 ②构成: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得纯收益均列入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 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不包括所得税) 营业盈余(含政府处获得的生产补贴):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③实质:所有要素的收入之和(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
支出法 | ①含义:核算整个社会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可用于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②构成:GDP=C+I+G+(X-M) 最终消费C :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存货增加: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等) 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③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总投资=总储蓄=储蓄+(税收-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即I=S+(T-G)+( M -X) 注: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资本形成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生产法 | 核算各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经典考题:
1、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B、国民总收入核算的方法有三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一种
C、国民总收入是按照现价计算的,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
D、国民总收入核算范围包括全社会所有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只包含生产部门
2、采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有( )。
A、政府购买
B、生产税净额
C、净出口
D、固定资产折旧
E、劳动者报酬
考点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储蓄-投资恒等式 | 内容 |
两部门经济 | 两部门:居民和企业I=S |
三部门经济 | 三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 I=S+(T-G) |
四部门经济 | 四部门:居民、企业、政府和境外 I=S+(T-G)+(M-X) |
注:I:投资;S:储蓄;T:税收;G:政府支出;M:进口;X:出口
经典考题:
1、在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公式是( )。
A、投资-消费-净出口恒等式
B、消费-储蓄恒等式
C、储蓄-投资恒等式
D、投资-消费恒等式
2、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中的两个部门是指( )
A、居民和企业
B、居民和政府
C、政府和企业
D、政府和进出口部门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py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