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所得税的含义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二)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
1. 纳税人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为避免重复征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2.税率
(1)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适用税率20%的情形:
①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
【提示】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4. 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和抵免税额
所得税的主要特点
1.所得税,是对所有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2.所得课税具有如下特点:
(1)税负相对比较公平。
①所得课税税额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有无所得和所得多少。
②一般实行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的不征,比较符合“量能负担”原则。
③所得税类一般规定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可以减轻或消除低收入者的负担。
(2)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①属于单环节征收,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②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也不易转嫁,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3)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
①所得税多数情况下采取累进税率,与流转税比较,收入更富有弹性;
②所得税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发展周期变化,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的含义
• 2020年单选题
1.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三)课税对象(共9项)①工资、薪金所得;②劳务报酬所得;③稿酬所得;④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⑤经营所得;⑥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⑦财产租赁所得;⑧财产转让所得;⑨偶然所得。
注:居民个人取得第①项至第④项所得(称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取得第①项至第④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取得第⑤项至第⑨项所得,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四)税率
1. 综合所得: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
2. 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3.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1.计算公式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2. 具体计算方法
(1)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①居民个人(综合所得)
a.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0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b.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c.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
d.专项扣除包括: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e.专项附加扣除包括: 子女教育; 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瞻养老人等。
②非居民个人
a.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b.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经营所得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财产租赁所得
①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②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4)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
(5)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提示】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
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②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例题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是( )。
A.偶然所得
B.财产转让所得
C.稿酬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例题单选题】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 )。
A.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和抵免税额后的余额再乘以税率
B.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再乘以税率
C.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和抵免税额后的余额
D.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例题单选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的征收制度是( )。
A.扣除
B.自行申报
C.综合与分类相结合
D.分类分项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xh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