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四)金融监管
(五)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正如标题所言,本部分内容共有两大块:货币;金融。其中,第一章讲货币;二至五章讲金融。另外,第三章“中央银行”部分涉及到货币政策的知识,第五章涉及到汇率及货币可兑换的问题。
第一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本章分四节,依次讲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即货币不均衡)。货币供给是先由中央银行创造信用、再由商业银行系统扩张信用的过程;也就是先由中央银行创造初始存款、再由商业银行系统在此基础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从第二章开始讲金融,分别讲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对外金融关系等。
第二章先讲了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我们说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那么具体到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就是这个市场的主体,承担了全社会的资金融通的职务;当然金融市场中还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仍是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金融机构,是惟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讲完金融机构,接着讲金融工具,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这两大类最基本的工具,重点是它们的定价方法,记住几个定价公式。最后讲金融市场,按期限长短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一样也具有融通资金的职能,而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即本章的逻辑顺序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金融工具(股票和债券)、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第三章讲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这里要分清楚中央银行和我们日常所讲的银行含义不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银行、国家的银行和管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不会从事面向工商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业务,中央银行的工作是发行货币、管理商业银行系统、向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第三章第二节就讲述货币政策的内容。
第三章讲金融监管,包括金融监管的理论,不同类型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协议。
第五章涉及到国际金融部分,讲对外金融关系和政策。内容包括:汇率、国际收支、一国的外汇政策(外汇管制和货币可兑换)。
以上是本部分的整体结构,从货币到金融、从市场参与者到市场监管者、从国内到国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到公式的有货币供求的几个公式、股票和债券的定价公式、汇率决定公式。
二、内容讲解
(一)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
1,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其中,需求是有效需求,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派生于商品需求。
货币需求量: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传统货币数量说
交易方程式:由费雪提出,mv = pt,其中,v,t稳定,反映的是货币量m决定物价水平p的理论。
剑桥方程式:由庇古提出,п= k*y / m ,其中,k指人们的持币量与支出总量的比例。该式也说明物价与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
关系:二者都认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但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交易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影响人们流动性偏好的三项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l1(y)+l2(i),其中,l1(y)指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l2(i)指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课本上有印刷错误。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货币需求函数:m/p = f(yp;w;im;ib;ie;dp/dt;μ)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四因素:财富总额;财富构成;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
(2)货币供给
1,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划分原则: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而产生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
我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银行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银行体系的其他存款(主要是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财政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