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金融笔记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3)

来源:环球网校 2010-09-07 09:18:00
导读:导读: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相关推荐: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知识汇总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涵义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货币均衡不能机械地理解为Ms与Md 绝对相等。因为,货币供应量对于货币需求量具有一定的弹性或适应性,理论界称之为货币容纳量弹性。货币容纳量弹性是利用了货币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间的相互替代效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自动调节功能,使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一定幅度内偏离货币需求量,而不至于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性质。例如,当Ms>Md 时,首先会引起社会成员(个人和企业等)的持币量增加,消费倾向上升。但由于商品供给量有限,不可能使大家的消费愿望都得到满足,于是,必然造成部分人持币待购或购买其它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存款等。前者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后者会使购买力分流,从而使名义货币供应量同实际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这是指从某一时期来看,货币供给量(Ms)与货币需求量(Md)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表现为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正常、顺利地进行。

  西方学者在研究货币均衡(M=L)与经济均衡(S=I)的关系时,是借助著名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IS--LM曲线展开的。IS--LM曲线不但是西方经济学中利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为一般均衡分析的工具广为流传。因此,这里有必要研究与分析IS--LM

  模型,以加深对货币均衡的深刻理解。

  (一)IS曲线与商品市场均衡

  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量,故IS曲线上的点表示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

  商品市场的均衡要求资本的供求相等,即S=I。储蓄(S)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I)构成资本的需求。由于储蓄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IS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商品市场均衡(S=I)点的轨迹。如图7-1所示。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3)

  对于统一给定的利率水平,IS曲线表明为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总产出必须达到的水平。如果经济活动位于IS曲线右边的区域,说明存在超额的商品供给。例如在B点,总产出 大于IS曲线上的均衡产出水平 ,。这种商品的超额供应会导致非计划的存货增加,促使企业减少生产,这又会使产出下降到IS曲线上。如果经济活动处于IS曲线左边的区域,则说明存在超额的商品需求。如在点A,总产出 低于IS曲线上的均衡产出水平 。超额需求导致存货非计划地减少,促使企业增加生产,这又使产出回升至IS曲线上。以上分析表明,产出有向满足经济均衡条件的IS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二)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需求量(L)等于货币供应量(M),故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

  货币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的供求相等,即L=M。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L取决于Y(总产出)和利率i,并且,货币需求与总产出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所以,LM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组合下,货币均衡(L=M)点的轨迹。如图7-2所示。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3)

  对于统一给定的总产出水平,LM曲线给出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所必需的利率水平。如果经济活动处于LM曲线的左边区域,表示存在过度的货币供应。如在A点,总产出为 ,利率水平为 。由于利率超过均衡水平( ),所以人们持有的货币超过意愿持有额。为减少超额货币余额,他们将购买债券,使债券价格上升,债券利率下降。反之,如果经济活动位于LM曲线的右边区域,说明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如在B点,利率 低于均衡水平,人们的货币持有额低于意愿持有额。因此,他们将出售债券增持货币,从而降低了债券价格,提高了债券利率。以上分析表明,利率有向满足货币均衡条件的LM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IS曲线并未决定出经济均衡的唯一产出水平,同样,LM曲线也没有决定出货币均衡的唯一利率水平。因此,要使经济均衡和货币均衡同时实现,则必须将LM曲线和IS曲线结合在一起,找到同时满足经济均衡和货币均衡的,决定总产出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唯一均衡点。

  (三)IS-LM曲线与两大市场的同时均衡

  如前所述,IS曲线表示经济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均衡。由于两大市场是同时存在的,并且都受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把两条曲线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两条曲线的交点E必然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如图7-3所示。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3)

  在E点上,总产出等于总需求(IS),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应量(LM)。在其它任何点上,两个均衡条件至少有一个不满足,从而市场力量必然促使经济活动向共同均衡点E靠近。例如点A,点A虽然满足了经济均衡的条件,但由于利率( )高于均衡利率( ),故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应。由于人们货币持有额多于意愿持有额,所以,人们将购买债券,引起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这势必增加计划投资支出和总产出。于是经济活动沿着IS曲线向下移动,直至利率降至 ,总产出升至 ,使经济处于均衡点E。再如点B,点B表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但产出( )高于均衡水平 ,也超过总需求。由于企业无法售出所有产品,故非计划存货增加,企业必然削减生产,降低产出。产出的下降意味着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利率下降,于是,经济沿LM曲线下移,直到均衡点E为止。

  从理论上说,E点决定了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目标,现实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两大市场往往不均衡。但两大市场走向均衡的总趋势,以及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关系却是不容置疑的。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是否均衡,单从货币供求量上是无法说清的。由于货币均衡表现为经济均衡(总供求平衡),所以,经济均衡的标志,就是货币均衡的标志。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变动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是判断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因而,当 时,过多的货币不能通过物价上涨平衡和回笼,只能大量充塞于流通之中,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延缓。过剩的货币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幅度越大。例如,我国在1952-1987年这36年中现金流通速度有升有降,其中23个年份是下降的,13个年份是上升的,总的趋势是下降的。36年中,现金流通速度减慢了10.38次,年递减率3.59%。减慢率最高的是1961年(-34.65%),加快率最高的是1963年(+24.02%)。说明我国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尤其是在1962-1964年间,货币失衡达到顶点。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可用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指数结合衡量货币是否均衡。这是因为,在体制转轨时期,对物价实行国家定价的商品正在逐步减少,实行自由定价的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一部分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另一部分又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表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例题1,单选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A. 物价变动率 B.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C. 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指数结合

  D. 货币发行速度

  答案:A

  三、货币均衡的条件

  无论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需求理论上如何不同,但最后都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货币需求公式: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货币供求及其均衡(3)

  (一)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社会总产品的价格W由生产过程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 。其中 是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企业初次分配之后,还要经过财政和银行的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只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不超过同期的国民收入,货币供求就会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如果财政搞超额分配—财政赤字(并用发行货币弥补),银行搞超额分配—信用膨胀,就会破坏货币均衡,出现通货膨胀。

  (二)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所谓利率水平的均衡,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均衡利率是货币供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利率水平,因而它是货币均衡的重要条件。

  在均衡利率水平的约束下,货币需求有比较显着的利率弹性。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调节或改变货币的需求量。同时,货币供给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同样的道理,适当调节利率水平,就可以有效调节货币供求,使其处于均衡状态。例如,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可减少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适当降低利率水平,以刺激投资并增加国民收入。而收入水平提高,将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例题2,多选题】实现货币均衡的重要条件有( )。

  A.信贷收支平衡 B.国际收支平衡

  C.国民收入无超额分配

  D.均衡利率水平 E.财政收支平衡

  答案:CD

  四、货币失衡的表现

  

  (一)货币供应量不足的表现

  对个人来说,货币供应量不足,首先使人们的交易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人们手头的货币:余额有限。迫使人们不得不调整商品支出和劳务支出的比例,或者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消费。其次使人们的资产需求无法满足,从而造成金融资产的交易量缩减,投资规模压缩。

  对企业来说,货币供应量不足使企业的储备资金减少,购买原材料的能力下降,生产萎缩。同时,由于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企业销售锐减,库存爆满,资金循环中断,迫使企业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

  对整个社会来说,由于货币供应量不足,生活、生产消费大大减少,造成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循环不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社会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

  (二)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表现

  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的货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使商品价格攀升、诱发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过多,使社会总需求膨胀,形成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商品的局面,出现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诱发通货膨胀。(2)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强迫储蓄”。在物价受到严格控制的国家,货币多,商品少,人们的手持货币量增多,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其次,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得不把剩余货币用于储蓄。

  【例题3,单选题】在现代纸币制度下,引起货币失衡的原因主要是( )。

  A.货币需求量过多 B.货币供应量过多

  C.货币供应量不足 D.货币需求量不足

  答案:B

  五、货币均衡的恢复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是货币均衡的恢复过程。货币从失衡到均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自动恢复;二是人为调节。

  (一)货币均衡的自动恢复

  所谓货币均衡的自动恢复,是指凭借货币流通本身的内在机制进行自动调节。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必要的假定是:政府对经济生活不加干预,中央银行继续执行既定的货币政策,不改变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不足时货币均衡的恢复

  由于货币供应量不足,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因此,必然引起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相应减少,使企业存货增加,开工不足,社会资源大量闲置。结果,必然促使商品价格下跌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由于商品价格下跌,造成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交易总值减少,进而使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增加了货币流量。这样,货币需求量的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增加(把货币流通速度因素考虑进去),促使货币达到新的均衡。

  2.货币供应量过多时货币均衡的恢复

  假定社会的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均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人们的投资性货币需求已处于饱和状态。在此种情况下,过多的货币会被全部用于交易。因此,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和币值的同比例下降。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币值的下降,必然使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从而,货币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在物价受到严格控制的国家,过多的货币量不会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表现出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减少,货币需求量的相对增加,从而使货币供求恢复均衡。

  (二)货币均衡的人为调节

  货币均衡的自动恢复,时间很长,要付出的代价很大。所以,政府一般不会袖手旁观,任其自流,而是加强干预,主动调节,设法使货币均衡在短期内尽快恢复。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人为调节,也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表述。

  1.货币供应量不足的人为调节

  在【货币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推行的赤字财政政策,就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均衡措施。

  2.货币供应量过多的人为调节

  在【货币供应量过多】的情况下,国家一般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可以采取增加税收,减少开支等办法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减少基础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率等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发行量,以增加人们的货币资产需求,积累投资资金,发展商品生产,扩大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使货币供求达到新的均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货币均衡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编辑推荐:

  2010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精讲精讲班教辅汇总

  201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辅导: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汇总

  考试大经济师考试论坛 经济师考试在线中心 经济师网校辅导

相关阅读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