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确定与变动的基本模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包括中心汇率水平、汇率的波动幅度、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机制和方式等。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是指各国货币受汇率平价的制约,市场汇率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幅度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历史上曾经出现两种固定汇率制度——国际金本位制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结构:①两国货币间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是汇率的基准;②汇率的波幅由黄金输入、输出点决定;③稳定汇率的机制是没有人为干预的市场机制(通过黄金输送点的自动调节)。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结构:①使汇率保持固定的基础是美元同黄金挂钩,基金组织各成员国的货币同美元挂钩,则各成员国汇率的确定即为与美元的法定平价;②约束市场汇率变动的界限是基金组织认为规定的上、下限;③稳定汇率的机制是人为干预的市场机制(成员国货币当局的干预)。
2.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是指没有汇率平价和波动幅度的约束,市场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状况变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
(1)根据官方是否干预,浮动汇率制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2)根据汇率浮动是否结成国际联合,浮动汇率制分为单独浮动与联合浮动。
(二)盯住汇率制
盯住汇率制是指一国单方面将本币与某一关键货币或某一篮子货币挂钩,与之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平价,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则随所盯住货币对其他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
(三)国际货币基金对现行汇率制度的划分
按照汇率弹性由小到大:
汇率制度 |
制度安排 |
货币局制 | 官方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本币与某一关键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同时对本币发行作特殊限制,以确保履行法定义务。 |
传统的盯住汇率制 | 官方将本币实际或公开地按照固定汇率盯住一种主要国际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 |
水平区间内盯住汇率制 | 它类似于传统的盯住汇率制,不同的是汇率波动幅度大于±1%。 |
爬行盯住汇率制 | 官方按照预先宣布的固定汇率,根据若干量化指标的变动,定期小幅度调整汇率。 |
爬行区间盯住汇率制 | 它是水平区间内的盯住汇率制与爬行盯住汇率制的结合,与爬行盯住汇率制不同的是汇率波动的幅度要大。 |
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 | 官方在不特别指明或事先承诺汇率目标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变动。 |
单独浮动 | 汇率由市场决定,官方即使干预外汇市场,目的也只是缩小汇率的波动幅度,防止汇率过度波动,而不是确立一个汇率水平。 |
(四)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经济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受经济因素决定。这些因素是: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④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依附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对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联系的特征。该理论集中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采用哪一种货币作为“参考货币”)。
(五)人民币汇率制度
(1)1985年以前:双重官方汇率制度: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
(2)1985年1月1日:单一汇率
(3)1988年3月: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4)1991年4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单一盯住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