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货币需求理论(理论模型)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分析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量,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对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基本公式是:
这一规律可用符号表示为:
式中,P是商品价格,T是商品交易量,V是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是货币需求量。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几个因素。
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
(1) 黄金是货币商品,以及完全的金流通。
(2) 商品价格总额是既定的。商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流通过程,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
(3) 这里考察的只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而没有考察与整个再生产过程密切相联系的储蓄、投资、资本运动等引起的货币需求,甚至连同商品交易有关的信用交易、转账结算也排除在外。
(二)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方程式
欧文?费雪(Fisher)于1911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是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作。在该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即:
MV=PY
其中M是总货币存量,P是价格水平,Y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它代表了单位时间内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该方程式表明,名义收入等于货币存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积。
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的变动呈反比。
2.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持有多少货币,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有:
Md=kPY
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用流动性偏好解释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等三种动机决定的。
凯恩斯主义把可用于储蓄财富的资产分为货币与债券,把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划分为两类需求。一是消费动机与预防动机构成对消费品的需求,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即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率;二是投机动机构成对投资品的需求,人们对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主要由利率水平决定。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由于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过低,否则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再储蓄,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此时,由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将是无限的。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吸收了剑桥方程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被誉为当代货币主义。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人们的资产选择范围非常广泛。
基于上述认识,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
式中 为名义货币需求, 为实际货币需求量。f为函数符号, 为恒常收入,W为人力资本占非人力资本比率, 为存款利率, 为预期公债收益率, 为预期股票收益率, 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其它随机变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2.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分析
弗里德曼不仅关心名义货币需求量,而且特别关心实际货币需求量。在影响货币需求量的诸多因素中,弗里德曼把它们划分为三组。
第一组,恒常收入Yp和财富结构W。第一组因素与货币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
第二组,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它包括 和 四项。同货币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第三组,各种随机变量u。它包括社会富裕程度,取得信贷的难易程度,社会支付体系的状况等等。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非常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必然影响货币需求量。而弗里德曼则强调恒常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影响,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2)由于上述分歧,导致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产生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应是利率,货币主义坚持是货币供应量。
(3)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量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的影响,因而不稳定,货币政策应“相机行事”。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因而“单一规则”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