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供给机制
(一)货币供给过程
1.货币供给的决定
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 。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成正比。
2.基础货币的决定
(1)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之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
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
B=C+R
基础货币量一般用B表示:其中,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货等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一般用C表示。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C+R=流通中的通货+存款准备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 ,定期存款准备金 ,以及超额准备金 。所以,全部基础货币方程式可表示为:B=C+ + +。
(2)货币存量(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例、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这三个因素是由公众、银行、货币当局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分别决定的。
(3)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
基础货币的构成虽然比较复杂,但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包括: (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3)购买政府部门(财政部)的债券。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B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确定
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应量 同基础货币B的比率。亦即每一基础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倍增或倍减。所以,凡是影响基础货币B的因素,都是影响货币乘数m的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基础货币总公式,推导出货币乘数m。
如果用代表货币供给,用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则可得出下列公式:
MS=m?B或m=MS/B
设:提现率h,活期存款准备率r,超额准备率e,定期存款准备率t,以及定期存款Dt与活期存款Dd的比率s。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并不能由中央银行绝对加以控制。从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分析:
①中央银行决定r(活期存款准备率)和t(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和定期存款准备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银行决定e(超额准备率)。商业银行保存多少超额准备,取决于保留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借入资金的成本以及融通资金的方便程度等;
③社会大众决定c(h,提现率)和s(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影响c、s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
M0=(Aa-La)+(Ab-La)+(Ac-Lc)
影响基础货币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1) A a-La为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净额或各金融机构存款净值。它主要受商业银行信贷收支状况的影响。
(2)Ab-Lb,其差额反映财政净赤字或净结余。若Ab>Lb,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若Ab< p>
(3)Ac-Lc,其差额主要反映官方储备的增加或减少。官方储备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则减少。它的变动主要受国际收支状况影响。
1.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紧张,迫使人民银行突破信贷总量、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
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
①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应量没有影响。
②财政结余,货币供应量的总量收缩效应大于其总量扩张效应,引起货币供应总量减少。
③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
A.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导致通胀。
B.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购买人不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
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货币供应量不变;
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
3.黄金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
(1)在一定时期内,黄金收购量大于销售量,黄金储备增加,中央银行投入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反,黄金销售量大于收购量,黄金储备减少,中央银行收回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
(2)外汇储备增减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如果是顺差,则增加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扩张;反之,国际收支如果是逆差,则减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收回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