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生产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的周期理论
(一)家庭生产理论Y1
家庭生产理论将家务劳动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家庭生产理论实际上是把劳动者放在家庭的背景下去分析他们的劳动力供给政策的一种方法。他倾向于将夫妻双方之间的劳动力供给决策看成是一种联合决策,而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决策。(包括2004年考题)
家庭生产理论认为,通过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家庭产品既可以采取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使用较少的半成品或利用较少的辅助设备)来生产出来,也可以用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半成品或利用辅助设备,而只投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来。分配的原则采取比较优势的原理,即每位家庭成员都应当选择他们个人的,相对效率最高的那种时间利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家庭成员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非劳动力市场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他们在不同的生产性活动中的效率是不同的。(包括2004年考题)
(二)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X5
1.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家庭生产理论揭示出,夫妻一方的家务劳动生产率或市场工作生产率发生变化,会改变家庭的基本劳动力供给决策。
(包括2008年多选考题)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对家庭的劳动力供给产生两种并行的效应:这就是附加的工人效应和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所谓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比如丈夫)失去工作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妻子)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所谓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其作用与附加工人效应正相反,在衰退时期,一些失业工人对于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从而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衰退时期工资率的下降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下降,结果导致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发生较大的作用。
失望的工人效应超过附加的工人效应导致在衰退时期劳动力队伍收缩。经济恢复时期,失望的工人效应就变成了受激励的工人效应,附加工人效应就变成了收缩的工人效应。
2.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一个基本原则是,当一个人得到工资报酬的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的时候,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相反,当获得工资报酬的能力比较低时,他们将从事家庭生产。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密集型闲暇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早年和晚年,而在工资率较高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有酬的工作上。
相关链接: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4)
2010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与实务备考辅导人力资源管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