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四部门1月2日联合下发"证监会2008年1号文"---《关于整治非法证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打非法证券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四部门1月2日联合下发“证监会2008年1号文”———《关于整治非法证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打非法证券活动。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打非”活动成果斐然,证监系统全年共收到涉及非法证券活动的各类来信、来访1400余件,并将其中366件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一批大案要案进入司法程序,证监会协助公安部督办的8起重点案件均已侦查终结,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其中4起已经法院一审判决。目前,8起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8人,取缔非法中介机构19家。
但在“打非”的实践中,各地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也遇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罪与非罪如何判断,擅自发行股票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如何区别定性,非法经营罪与擅自发行罪在审理过程中是否应互为前提,非法证券活动受害人能否通过民事诉讼进行救济等等。针对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批复成立的整治非法证券活动协调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各成员单位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经过公、检、法、证监四部门共同努力,《通知》于2008年初发布实施。
《通知》对公司或公司股东向社会公众擅自转让股票行为问题进行了界定。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编造公司即将在境内外上市或股票发行获得政府批准等虚假信息,以转让股份的面目出现,通过中介机构以各种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销售所谓“原始股”。对此,《通知》规定:公司、公司股东违反上述规定,擅自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应当追究其擅自发行股票的责任。公司与其股东合谋,实施上述行为的,公司与其股东共同承担责任。
对于非法证券活动的性质认定问题,《通知》也予以明确。擅自发行证券的,根据犯罪事实,依照刑法分别追究擅自发行股票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未经批准经营证券业务,涉嫌犯罪的,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非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共谋擅自发行股票,构成犯罪的,以擅自发行股票罪的共犯论处;未构成犯罪的,依照《证券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非法证券活动是否涉嫌犯罪,由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认定,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认为需要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进行性质认定的,行政主管机关应当出具认定意见。
《通知》还明确了新老证券法的衔接问题。从执法实践看,相当一部分非法证券活动发生在新《证券法》实施之前,一些当事人以新《证券法》没有溯及力为由提出抗辩。鉴于原《证券法》同样规定严禁擅自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通知》明确指出,新旧证券法立法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在修订后的《证券法》实施之前发生的擅自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行为,也应予以追究。
关于非法证券活动受害人的救济途径问题,《通知》明确规定,如果非法证券活动仅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没有构成犯罪,当事人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请求赔偿。
为了解决部分地区的部分案件久拖不决,甚至出现“踢皮球”等现象,《通知》还对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及协调配合做了总体部署。而各相关部门在办理非法证券类案件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的,都可提请协调小组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