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证券从业 > 证券投资顾问 > 证券投资顾问学霸笔记

2022证券从业《投资顾问》:有效市场假说5个考点

作者:233网校-旸谷谷 2022-02-22 09:32:55
导读:本文汇总了有效市场假说的5个要点,是历年考试中的高频出题点,本部分内容较多,易混淆,建议大家结合李泽瑞老师的教材精讲班理解学习、

考点1:预期效用理论(★★)

1、预期效用理论:又称为期望效用函数理论,是20世纪 50 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的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

(1)决策:人们从多种备选方案或事件中作出的选择,经济学对决策问题的探究主要针对的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2)效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它是无法准确度量的,与价钱和消费并不必然正相关;
(3)偏好:是人们对不同方案或事件状态进行价值与效用的辨优、偏好是建立在消费者可以观察到的选择行为之上的,我们对每种选择的偏好度是有一定顺序的。

2、预期效用函数
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如果某个随机变量 X以概率P取值x;,i=1,2,…,n,而某人在确定得到x时的效用为u(x),期望效用函数:U(X)=E[u(X)]=P1u(X1)+P2u(X2)+...+Pnu(Xn)

3、公理化假设

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是风险厌恶的,是一条下凹的效用函数曲线。

预期效用理论建立在决策主体偏好理性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假定体系基础上,是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公理化的价值衡量标准假定包括:(1)优势性(标准决策理论的基石。);(2)恒定性;(3)传递性;

4、缺陷

(1)理性人的假设:实际上投资者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人,其决策和行为受到其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

(2)悖论的挑战: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存在着确定性效应、同比率效应、同结果效应、反射效应、孤立效应、偏好反转和隔离效应等现象。这些现象系统性违背了预期效应理论公理化假设,这对预期效用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也迫使经济理论界寻找新的理论来解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行为规律。

考点2:认知过程的偏差(★★)

(一)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过程

1、广义的认知: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狭义的认知: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过程的不完美表现为:有限注意力、认知偏差

(二)认知过程中的偏差

原因

(1)人性存在包括自私、趋利避害等弱点;

(2)投资者的认知中存在诸如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不能全面了解信息等生理能力方面的限制;

(3)投资者的认知中存在信息获取、加工、输出、反馈等阶段的行为、心理偏差的影响。

种类

(1)启发式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依赖经验法则而不是算法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①代表性启发偏差:依据事物的相似性而进行推断导致。

②可得性启发偏差:根据自身记忆的强度而进行推断的。

③锚定与调整启发偏差:锚定于一些不相关信息。

④情感启发性偏差:受制于自身的感情、直觉、本能。

(2)框定依赖偏差:人们在决策中,会因为事物的呈现方式或背景变化而产生框定依赖偏差,这一偏差导致了对理性决策的优势性和恒定性的违背。

对信息干扰的背景包括:对比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

【2021真题】

1、导致代表性启发偏差的原因包括(    )

Ⅰ、对先验概率的不敏感

Ⅱ、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

Ⅲ、小数定理的存在

Ⅳ、信息控制量

A、Ⅰ、Ⅱ

B、Ⅰ、Ⅱ、Ⅲ

C、Ⅰ、Ⅱ、Ⅲ、Ⅳ

D、Ⅲ、Ⅳ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代表性启发产生偏差的原因有:(1)对基础概率不敏感(先验概率);(2)对样本规模不敏感(小数定律);(3)对偶然性的误解;(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根据描述给出预测);(5)有效性幻觉;(6)对回归均值的误解(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的代表特征)。

【注】《证券投资顾问》考试官方未指定教材,在每年考试中均有一定的比例的考题考生觉得没有复习到,这很正常,建议大家一是注意夯实好基础,注意对概念的理解把握,二是利用好历年真题,多刷题多总结。在《证券投资顾问》的干货笔记中,笔者以历年真题为基础,结合市面上多本较为经典的教材,综合整理而成,大家可以参照复习。(干货笔记免费阅读>>>

考点3:过度自信和心理账户的概念(★★)

1、过度自信

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的认知偏差。

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原因: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原因有∶

(1)人们对证据强度的变化高度敏感(比如代表性启发),而对证据的分量或预测有效性的变化不十分敏感。

(2)问题的难度。随问题难度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也增加(源于锚定效应)。

(3)知识幻觉: ①信息量的增加会使人们认为自己预测的准确度增加。②专业知识:专家比新手更加过度自信。

(4)控制幻觉。

2、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运用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其存在使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往往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行法则,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投资或消费行为。

人们倾向于把他们的投资武断地分配到单独的心理账户中,并根据投资所在账户分别做出决策。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三种心理账户对他们的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

(1)最小账户:仅仅与可选方案间的差异有关,而与各个方案的共同特性无关。

(2)局部账户:描述的是可选方案的结果与参考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个参考水平由决策的背景所决定。

(3)综合账户:从更广的类别对可选方案的得失进行评价。

考点4:羊群效应(★★)

概念

从众行为,即行为上的模仿性和一致性,源于生物学对动物聚群特性的研究。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原因

(1)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2)推卸责任的需要。

(3)减少恐惧的需要。

(4)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的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如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

考点5:时间偏好和损失厌恶效应(★★)

1、时间偏好效应

时间偏好是人们在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偏好,就是人们对现在的满意程度与对将来的满意程度的比值,人们越不喜欢现在,时间偏好就越低。

【一个人今天对将来某个时差与将来同一个时差的偏好是不同的。】

2、损失厌恶效应

损失厌恶: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面对收益,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面对损失,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1)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可以用“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2)短视的损失厌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投资者不愿意承受这种短期损失的现象被称为“短视的损失厌恶”。

短视的损失厌恶建立在:

1)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即决策者倾向于把损失看得更重一些,损失带来的受伤害的感受是收益带来的良好感受的两倍多;

2)投资者是“短视”的,他们会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即使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也要考虑短期的收益和损失。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py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

学习三大法宝↓↓↓

①李泽瑞老师精讲考点+剖析解题技巧

免费听课>>

②教材太难读?干货笔记来帮您!
(思维导图+章节核心考点汇总+历年经典真题)

免费阅读>>

③ 学习计划、数字考点汇总、公式大全,更多2022备考资料PDF版免费下载

资料下载区>>

考试圈子
  •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