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营销如同其他商品一样,买卖双方因为所处的利益角度不同,很难达成“双赢”的局面。基金营销的收益来自于基金管理费,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则来自于基金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在挑选基金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一些容易被“忽悠”的概念,即对基金营销收益或许有好处,但对自己投资回报和投资目标并没有直接正相关的概念。
忽悠一:
拆分和大比例分红 基金变“便宜”
经过大比例拆分或分红的基金能将净值迅速降至1元,从而吸引大量喜好低价基金的投资者。
面对大比例拆分或分红后规模的快速扩张,最高兴的莫过于靠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的基金公司,而基民则很有可能要忍受之后净值长期横盘的走势。
基金的拆分是基金公司针对投资者“追低”心态而专门设计的操作手段,无论对基金的风险还是未来的收益水平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其真正目标显然是为了吸引新的投资者可以“低价格”购买老基金。
而实际上,不管是低价还是高价,投资者购买的真正资产都是原有的基金净值而已。如投资者拥有一万份净值为3元的基金,那么他的基金资产总值为3万元。如果按照1∶3的比例进行拆分,基金份额净值变为1元,那么他持有的份额由原来的1万份,变为3万份,基金总资产仍然是3万元。
基金分红似乎更人性化,把投资红利及时交给投资者。殊不知,基金的分红其实和传统企业的分红并不一样。传统企业的分红是把企业的盈利分给投资者,如果企业不分红,这些盈利并不属于投资者,而是属于企业法人所有。
但在开放式基金中就大不一样了,事实上,不管基金是否分红,这笔投资盈利都真真切切反映到了基金净值上--完全属于全体投资者所有,投资者随时可以采取赎回的方式变现。如果你认同这只基金,分红或不分红没有关系。
其实开放式基金是不区分贵和便宜的,基金当前的净值高低并不决定您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对于投资人来说,不能单纯以净值高低为依据来决定选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关键还是要看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团队的专业素质、过往业绩和未来的增值潜力。
忽悠二:低收益基金强调自己稳健 回首2007年来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情况,在可以参与整年绩效排名的基金当中,高收益基金与低收益基金之间的收益差距远远高于2006年度,高收益基金2007年以来的收益率高出低收益率的基金不再仅仅是一倍左右的幅度,而是二倍、三倍以上的幅度。在业绩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有些绩效落后的基金管理人则强调自己的基金收益稳健。
然而,稳健绝不是低收益的代名词,理论上,如果华夏大盘年年保持200%的收益率,我们也可以称华夏大盘是一只稳健的基金。波动性是衡量稳健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收益的高低。
在牛市中,衡量基金最重要的标准是收益率,在收益率相类似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两只基金的稳定性孰优孰劣。如果基金公司旗下股票型基金去年收益率在100%以下,就必须承认2007年并不成功,而不是辩解自己基金更稳健。
只有满足发行期在5年以上,经历过牛、熊市的洗礼,基金经理未曾更换过的基金才够资格参与评选稳健与否,在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上,此类基金几乎没有。
忽悠三:玩数字游戏 强调单项收益不做同类比较
基民在购买基金产品时不能只做甩手掌柜,单纯听广告、听宣传去盲目地买基金,而不明白该基金的过往在同类型基金中的收益率状况。于是基金公司拿着一连串数据又开始忽悠基民了。
“本基金在过去两年中收益率高达150%。”150%的收益率对于以往习惯银行2%年利率的老百姓来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天文数字,但该收益率放在近两年股票型基金整体收益率排名中只能算中等偏下水平。
投资者在购买一种类型的基金产品以前,首先要比较一下该基金在同类基金各时段的过往业绩中排名是否靠前。哪怕去年四季度,在几乎全部基金净值都下跌的情况下,跌幅在同类型基金中较小的基金仍然会是不错的选择。
忽悠四:新基金比老基金便宜
两只开基,一只是新基金,净值1元,另一只是老基金,净值3元。在基金营销人员的推销下,投资者往往愿意买1元的新基金,因为它看上去更便宜。
此轮牛市以来,不少投资者喜欢购买新发基金,主要是基金公司在新发基金认购期内宣传力度很大,容易给投资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加上银行、券商等基金代销网点主动推销,致使投资者在看待新基金和老基金的关系上有所偏颇。这是典型的盲目投资行为。
其实,从理财的角度看,新基金和老基金本质上并没有差异。首先,新基金并不能像新股票一样在上市后大涨甚至一日翻番,新基金募集完成后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建仓,买入股票、债券等,它们的未来是涨是跌完全取决于这些股票的走势,老基金也一样。
而老基金的投资业绩已经历了市场考验,投资人可通过考察其过往的收益和风险,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净值高的老基金也许正是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优秀的体现,投资人“喜新厌旧”的心理可能使许多投资者反而失去了
。
忽悠五:买许多只基金以分散风险 有些银行基金营销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会建议投资者购买多只基金,构建庞大的基金组合,美其名曰鸡蛋必须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使你的投资分布在彼此相关性低的资产类别上,以减少总体收益所面临的风险。
这道理理论上说得通,但是过于分散的投资会造成持有基金数目太多,会使投资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整体收益不怎么样,管理基金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倒大大提高了。
如果两只基金在风格、业绩等方面都相似,不妨选择费用较低的那一只。巴菲特认为,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多的要高。“股神”尚且认为自己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很多的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更何况是普通投资者呢?
其实,理财投资应该是在相对分散的基础上适度集中,针对每项投资目标,应选择3~4只业绩稳定的基金构成核心组合,其资产可以占到你整个组合的70%~80%。核心组合外的非核心投资可增加你组合的收益,但同时也会给你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