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影响,中国股市在近期出现了一轮小反弹,沪市股指一举收复了2000点的失地,但11月24日的再次下跌,让很多人心里都没了底。人们开始疑惑:20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未来两年的高点还是底部?
凡是清楚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人都会持保留意见,都不敢轻言目前底部出现。因为,2009年的宏观经济将会比2008年更加严峻,面对波涛汹涌的大小非和巨额限售股,管理层并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之资金面又没有任何保障,投资者信心依然低迷,2009年的中国股市走势将充满诸多变数。
一些技术分析派人士或许会乐观地认为,目前中国股市的各种技术指标已经呈现了超跌特征,尤其是中国股市的市盈率指标已经比周边国家和发达市场低很多,中国 股市没有理由再继续“贱卖”。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指标,由于业绩是市盈率的分母,一旦企业的业绩出现整体滑坡,那么这个指标自然就 会发生变化,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将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从目前的全球经济状况来看,2009年全球资本市场的市盈率指标和估值体系很有可能要进行重新调整。毕竟以往都是建立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考|试/大 如果全球实体 经济出现衰退,企业利润降低或亏损,都会对现有的“价与利之比”造成影响,结果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整体重心下移。那么,如果现在再继续沿用“静态”的 视角去评判大势,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继续吃亏。
或许,很多人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救市,并将未来的投资策略与“4万亿元”紧密相连,尤其是一些券商、基金在近期召开的“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会”,大都 将“4万亿元”解读为刺激实体经济的神话,说成是“曲线”拯救股市。但是,笔者奉劝策略分析师们还是慎重些为好,千万别拿“曲线救市”来忽悠投资者。
原因一:2009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消化巨额的“出口因素”将是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4万亿元”能否促使中国实体经济成功转型仍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这“4万亿元”究竟能给GDP带来多大贡献,也是一个未知数。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张教授提出:“中国2007年的总国民收入是二十四万六千多亿元,四万亿元是百分之十六。分两年,每年的政府额外投资是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八。不明白为什么电视说会帮助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增加百分之一点五(另一说一点八)。” 考|试/大
张教授这个问题提的很关键,由于目前为了鼓舞全社会的信心,政府没有专门解释这4万亿元的来龙去脉,于是被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将这4万亿元解读为“新增投资”,给人的直观印象似乎这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资。但实际上这4万亿元应该是到2010年的投资总额,按照以往的投资基数和投资惯性来分析,未来两年“新 增”投资最多7-8千亿元,如果假设其他经济变量不发生变化,或许这7-8千亿元的“新增”投资可以给中国GDP未来两年每年贡献不到2%。但是,消费和 进出口这些变量恰是未来最大的变数,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那么“新增投资”的贡献率也就自然成了变数。
从2007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而进出口总额在2万亿美元左右,而贸易 顺差超过了2600亿美元。仅从简单的数据对比来看,依靠中国国内自身的消费很难消化巨额的“出口”。虽然,目前国家对出口企业实施了积极的税收政策,考|试/大 通过出口退税、减免税等行为来刺激出口,但是全球经济萎靡不振,世界各国的进出口都面临萎缩,外需下降显而易见。而中国国内的消费一时半会很难启动,由于全 民社保体系的不健全和股票市场的萎靡,很多人都会压缩未来“多余”的消费行为。况且,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很难与2007年相比,当时有股市 6000点支撑起来的“泡沫经济”,也有节节攀高的房地产市场支持,投资者在“财富幻觉”下敢大胆消费,但现在不同往日,如果再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 2007年8.9万亿元的消费总额或许在未来两年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高点。
如果启动内需的计划不能奏效,国内消费继续低迷,那么GDP的“增长缺口”将会更大,“新增投资”给GDP的贡献率自然也就会出现下降。显然,从实体经济间接传导到股市的效应也就成了未知数。 考|试/大
原因二:在当下中国的体制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权力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从而中国的财政政策弊端丛生,加之大量的社会经济资 源被权力、利益集团控制,从而每当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让人联想到低效率和腐败。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被这些非经济的因素所阻滞,那么刺激经济发展的目标 就会打折扣。
从目前发改委“人声鼎沸”、“要钱人络绎不绝”的情形来看,权力寻租和盲目投资很有可能会再次抬头,4万亿元可能会滋生更多的腐败,如果不从根本上及时改革和治理,或许下阶段的中国经济会因权力审批和“盲目”投资而问题更大。
原因三:大小非和限售股这座庞大的“堰塞湖”严重威胁着中国股市,如不及时解决,其他任何修修补补的措施和“曲线救市”都很难奏效。
如果让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继续拖延,股市继续低迷,很有可能一些上市公司在未来因主业受损、“资金缺口”等迫使其不计成本地抛售(大小非和限售股的成本本来就很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股市有可能继续暴跌。
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在当前对大小非和限售股进行适当地制度“安排”迫在眉睫。对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对大小非和限售股实施“二次发售机制”,以此市场化的机制为门槛,来约束一些垃圾公司的大小非和限售股任意抛售,通过这种让市场选择、定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但可以避免大股东信息不对称式地任意减 持,也可以让减持价格更加合理化,同时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和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如果管理层对大小非和限售股继续置之不理,中国股市在未来几年仍然很难有起色,而且很有可能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