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而引起的伤害。下列危害因素中,能造成第二类伤害的有( )。
A.中毒
B.窒息
C.冻伤
D.烧伤
E.触电
72.根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6号),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时,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要求,正确的是( )。
A.施工单位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B.监理单位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C.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部门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D.监理单位发现工程存在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向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E.安全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
73.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对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履行审批手续。下列作业活动中,属于作业许可管理范围的有( )。
A.动火作业
B.受限空间内作业
C.临时用电作业
D.铲装作业
E.高处作业
74.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下列有关事故隐患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事故隐患分类主要依据事故的概率
B.事故隐患分类主要依据事故的等级
C.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D.事故隐患分为重大事故隐患和特大事故隐患
E.危害较小并能够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称为一般事故隐患
75.某铁矿申请新建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当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 )等文件资料。
A.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B.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意见书和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C.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D.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及资格情况
E.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及其存在问题的整改确认材料
76.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下列评价方法中,属于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的有( )。
A.概率风险评价法
B.危险指数评价法
C.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
D.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法
E.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法
7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对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辅助卫生设施设置、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主要方法有( )。
A.检查表法
B.类比法
C.因素图分析法
D.定量法
E.取样检测法
78.按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整体协调性和层次不同,可将其划分为( )等几个层次。
A.专项预案
B.基本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综合预案
E.部门预案
79.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从伤亡事故性质方面认定,生产安全事故可分为( )。
A.自然事故
B.技术事故
C.责任事故
D.管理事故
E.意外事故
80.事故发生后,生产经营单位向政府部门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的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 )和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A.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B.初步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
C.已经采取的措施
D.现场调查情况
E.事故处理情况
8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E201O]23号)指出,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包括( )。
A.岗位达标
B.班组达标
C.车间达标
D.企业达标
E.专业达标
82.某企业为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对企业近二十年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预防事故的安全生产措施。采取的统计工作基本步骤包括( )。
A.整理资料
B.收集资料
C.统计设计
D.统计分析
E.计量统计
83.《安全生产法》规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包括( ),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A.建筑施工单位
B.特种设备生产单位
C.矿山
D.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
E.冶金单位
84.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下列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属于环境因素的有( )。
A.作业场地涌水
B.房屋基础下沉
C.烟雾
D.激光
E.超负荷劳动
85.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管理中,前期预防管理包括( )。
A.职业危害申报
B.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C. 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
D. 职业健康监护
E. 作业环境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