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
1.商业银行对于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算,建立在对贷款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2.只有执行了审慎的贷款分类制度,才能计提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3.历史成本法的缺点是主观性太强,核查困难。()
4.贷款分类有助于银行识别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5.普通准备金完全不允许计入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
6.损失类贷款意味着贷款已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作为银行资产的价值。()
7.在担保的问题上,银行应当重点考虑担保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8.生产转换周期以资金开始,以产品结束。()
9.从银行角度来讲,资产转换周期包括生产转换周期和资本转换周期两个方面。()
10.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称为可疑类贷款。()
11.对于大额的次级类贷款,如果可能的还款来源还包括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则应该从其贷款组合中区别出来,逐笔计算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12.根据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原则,商业银行所保持的准备金水平都应与其当天贷款的内在损失相等。()
13.对于大额的可疑类贷款,应该按照该类贷款历史概率确定一个计提比例,实行批量计提。()
14.根据审慎会计原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时,不能提前使用未来的收益。()
15.对于可疑类贷款,贷款的损失比率基本只与相关资产的变现价值与变现成本有关。()
16.对于一些金额小、数量多的贷款,可以采取批量处理的办法计提准备金。()
17.一笔贷款发放以后马上计算其净现值,一定等于贷款本金。()
18.生产转换周期是通过资本转换周期来完成的。()
19.如果贷款发放后马上计算其净现值,贷款净现值不可能超过贷款本金。()
20.在分析抵押品变现能力和现值时,如果抵押品没有市场,则银行可参照同类抵押品的市场价格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