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及时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应当在估计到贷款可能存在内在损失、贷款的实际价值可能减多时进行,而不应当在贷款内在损失实际实现或需要冲销贷款时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2.C
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弥补银行的未来损失。专项准备金由于不具有资本的性质,不能计入资本基础,故C选项符合题意。
3.B
普通准备金可以计入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但计入的普通准备金不能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1.25%,超过部分不再计入。故B选项符合题意。
4.B
还款来源是判断贷款偿还可能性的最明显标志,需要分析贷款时合同约定的还款来源及目前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故B选项符合题意。
5.A
银行对抵押品失去控制,这属于关注类贷款的特征,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质量都劣于关注类贷款。故A选项符合题意。
6.C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为可疑贷款。故C选项符合题意。
7.A
历史成本法的缺陷之一是与审慎的会计准则相抵触,故A选项符合题意。
8.B
历史成本法的重要依据是匹配原则,即把成本摊派到与其相关的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故B选项符合题意。
9.D
对于划分为损失类的贷款,应按贷款余额的100%计提专项准备金。
10.C
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基本步骤为: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计提专项准备金、按分类结果对其他“非正常类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对“非正常类贷款”的同质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对正常贷款计提普通准备金、计提特别准备金、汇总各类准备金、最后根据其他因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总体水平进行调整。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基数有三种,一是选择以全部贷款余额作基数;二是为了避免普通准备金与专项准备金的重复计算,选择以全部贷款扣除已提取专项准备金后的余额为基数;三是选择以正常类贷款余额或者正常类贷款加上关注类贷款余额为基数。故A、B、C、D选项符合题意。
2.A,B,C,D,E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确定一个固定比例,或者确定计提比例的上限或下限。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按照各类贷款的历史损失概率确定。对于没有内部风险计算体系的银行,监管当局往往规定一个参考比例。特别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或监管当局按照国别或行业等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故A、B、C、D、E选项说法均正确。
3.A,B,C,D,E
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复杂多样的,一般可以从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及社会因素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非财务因素对贷款偿还的影响程度。故A、B、C、D、E选项均符合题意。
4.D,E
银行可以从借款人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特征、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并且关注借款人遇到的一些经济纠纷及法律诉讼对贷款偿还的影响程度。故D、E选项符合题意。产品的经济周期属于行业风险分析的内容,经营规模、产品市场份额是经营风险分析的内容,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5.B,D,E
商业银行一般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有三种:普通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故B、D、E选项符合题意。
6.A,B,D,E
历史成本法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且便于核查,故A选项说法正确。历史成本法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但是对于银行和企业,决定资产价值的主要是当前的市场价格。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也不难看出,采用历史成本法会导致银行损失的低估和对资本的高估。故B选项说法正确。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有市场,即使在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也不一定总是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市场价值法不必对成本进行摊派。故D选项说法正确。实际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贷款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合理价值法。故E选项说法正确。
7.A,B,C,D
银行可以通过观测贷款是否具有以下三个预警信号来判断还款来源是否存在风险,即贷款用途与借款人原定计划不同;与合同上还款来源不一致的偿付来源;与借款人主营业务无关的贷款目的或偿付来源。故A、B、C、D选项符合题意。
8.B,C,D
衡量借款人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衡量借款人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等。故B、C、D选项符合题意,A、E选项不符合题意。
9.A,B,C,D,E
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关注类贷款的标准具体包括:
①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②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③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④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⑤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等。
10.A,B,C
市场价值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够及时承认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因此能够较为及时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发生的问题。银行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为其资产定值,而不必等到资产出售时才能知道净资产的状况。
三、判断题
10
商业银行对于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算,建立在对贷款逐笔或分组分析的基础上。
21
只有执行了审慎的分类贷款制度,才能真实揭示贷款价值,识别贷款组合中的预期损失,从而计提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30
历史成本法的主要优点是客观性强且便于核查,其主要缺陷是与审慎性原则相抵触、无法反映银行或企业的真实价值或净值。
41
贷款分类除了帮助银行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即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外,还有助于其发现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和信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银行改善信贷管理水平。
50
普通准备金又称一般准备金,是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按照贷款余额1%提取的贷款呆账准备金相当于普通准备金。由于普通损失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因此,普通准备金可以计入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但计入的普通准备金不能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1.25%,超过部分不再计入。
61
损失类贷款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收回或没有剩余价值,只是说贷款已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作为银行资产的价值。
7.1
在担保的问题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重点考虑:一是法律方面,即担保的有效性;二是经济方面,即担保的充分性。
8.0
生产转换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销售到收回销售款的整个循环过程。借款人在购买原材料、生产和销售阶段需要现金流出;在销售和取得收入阶段获得现金流入。生产转换周期是以资金开始,以资金结束。
9.1
从银行角度来讲,资产转换周期是银行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转换周期,二是资本转换周期。
10.0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称为次级类贷款。
11.0
对于大额的次级类贷款,如果可能的还款来源仅仅是抵押品,相对明确并容易量化,也应该区别出来逐笔计提。而如果可能的还款来源还包括借款人的其他活动,如融资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则不应该从其贷款组合中区别出来逐笔计算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12.0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当随时保持足够弥补贷款内在损失的准备金。这里所说的“随时”实际上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要求商业银行所保持的准备金水平都与其当天贷款的内在损失绝对相等。只要商业银行能够定期对贷款的内在损失进行评估,并根据内在损失程度的变化定期调整其准备金水平就可以了。
13.0
对于大额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大额的可疑类贷款,要逐笔确定内在损失金额,并按照这一金额计提;对于其他不良贷款或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贷款,则按照该类贷款历史损失概率确定一个计提比例,实行批量计提。
14.1
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要及时将估计的损失如实地反映在账簿中,对利润的记载和反映要选择保守的数据,不能低估损失和高估利润,不能提前使用未来的收益。
15.)1
对于可疑类贷款来说,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已经基本停止,贷款的偿还只能依赖于既定的抵押品或借款人的其他资产等比较明确的还款来源,这时贷款的损失比率基本只与相关资产的变现价值与变现成本有关,已基本明确。
16.1
对于一些金额小、数量多的贷款,要采取批量处理的办法。因为影响这些贷款偿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非常接近,逐笔计算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17.0
按照净现值法,贷款价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这样,贷款组合价值的确定将包括贷款的所有预期损失,贷款盈利的净现值也会得到确认。因此,如果一笔贷款发放以后马上计算其净现值,有可能该笔贷款产生的现金流量净现值会超过贷款的本金。
18.0
生产转换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销售到收回销售款的整个循环过程。资本转换周期是指借款人用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折旧的循环。资本转换周期是通过几个生产转换周期来完成的。
19.0
根据净现值法,将贷款未来各期净现金流贴现即可得到贷款价值,这样贷款的价值中将包含贷款的所有预期损失,同时贷款盈利的净现值也得到立即确认。这样一来,若一笔贷款发放后马上计算其净现值,就有可能出现贷款净现值超过贷款本金的情况。
20.1
在分析抵押品变现能力和现值时,在有市场的情况下,按照市场价格定价,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应参照同类抵押品的市场价格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