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物。
2.D[解析]市场风险限额的限额指标通常有:交易账户VaR限额、产品或组合敞口限额、敏感度限额、止损限额等。信用风险限额的限额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限额、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限额、行业限额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3.C[解析]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中最具破坏力的风险。
4.B[解析]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收集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①重要性;②及时性;③统一性;④谨慎性。
5.D[解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6.D[解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其业务组合、资产负债表结构、表内外业务现金流状态。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一因素形成,而是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或各种风险之间相互转换产生的结果。
7.C[解析]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中最具破坏力的风险。
8.A[解析]信用风险管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笔贷款的层面上,还应当从贷款组合的层面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9.C[解析]在柜面业务的账户开立、使用、变更与撤销业务环节,存在频繁开销户,通过虚假交易进行洗钱活动等操作风险。
10.D[解析]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境外包活动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审慎评估法律和管制风险;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选择境外服务提供商时,应当明确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已与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签订谅解备忘录或双方认可的其他约定。
11.B[解析]反洗钱有三项主要制度: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涉嫌洗钱的可疑交易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12.C[解析]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帮助银行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为下一步的风险计量和防控打好基础。故选项A错误。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将导致的后果及严重程度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故选项B错误。建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故选项C正确。风险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故选项D错误。
13.A[解析]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14.D[解析]集团法人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①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②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③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④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15.B[解析]趋势分析通过分析单家银行不同时期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结构及占比。得出覆盖短期流动性缺口能力的变化情况。
16.B[解析]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缺乏风险意识或风险防范经验不足;内控制度不完善、业务流程有漏洞;管理模式不科学、经营层次过低且缺乏约束;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
17.A[解析]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商业银行极少采用留置与定金作为担保方式。
18.B[解析]在风险指标的选取上,各类风险限额一般会选取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指标作为限额指标,因此限额指标很多是比率指标。也有部分限额采用的是绝对额指标。
19.D[解析]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监管规则,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①机构准入,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银行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②业务准入,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银行机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业务;③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指对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任职资格的核准或认可。
20.A[解析]区域风险限额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作为指导性的弹性限额,但当某一地区受某些(政策、法规、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内经营环境恶化、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区域风险限额将被严格地、刚性地加以控制。
21.D[解析]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评价操作风险治理架构的合理性、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及管理流程的适用性。
22.B[解析]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23.A[解析]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24.A[解析]风险识别是指对影响各类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或因素予以全面识别,进行系统分类并查找出风险原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银行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为下一步的风险计量和防控打好基础。
25.B[解析]同业市场负债比例反映了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例,目前上限为1/3。
26.C[解析]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是指违反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律或协议,个人工伤赔付或者因歧视及差别待遇导致的损失事件。
27.C[解析]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力争做到:①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②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要求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③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客户的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股权占比的变更情况,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形成的关联关系,通过非股权投资方式形成的隐性关联关系,客户核心资产重大变动及其净资产10%以上的变动情况,客户对外融资、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情况,客户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亲密亲属的个人信用记录。④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⑤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产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成员行应及时将有关材料上报牵头行,牵头行汇总有关信息后报管辖行,管辖行做出识别判断后,决定是否继续列入集团加以统一管理或删除在集团之外,并在集团法人客户信息资料库中做出相应调整。⑥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明确新增或删除的成员单位)。
28.A[解析]账面资本是银行资本金的静态反映,反映了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
29.C[解析]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0.C[解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引入了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资本监管最新要求,资本监管要求分为:①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②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③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④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多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既符合巴塞尔协议Ⅲ确定的资本监管新要求,与资本监管国际规则保持一致,又增强了资本监管的审慎性和灵活性,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国内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
31.D[解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内部充足评估程序要实现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规定董事会负责设定风险偏好,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
32.C[解析]风险规避策略制定的原则是“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即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因此,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其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33.C[解析]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产品头寸或组合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
34.C[解析]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35.At[解析] 操作风险的资产损失是由于疏忽、事故或自然灾害等事件造成实物资产的直接毁坏和价值的减少。如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账面价值减少等。账面减值是由于偷盗、欺诈、未经授权活动等操作风险事件所导致的资产账面价值直接减少。如内部欺诈导致的销账、外部欺诈和偷盗导致的账面资产或收入损失,以及未经授权或超授权交易导致的账面损失等。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属于账面减值。
36.D[解析]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必要时可指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或相关检查。
37.D[解析]货币贬值是指本地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在一年内贬值超过25%或一个更高的比例,具体贬值幅度依据年代背景和一国监管需要。
38.D[解析]商业银行应制定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划分管理制度流程,明确账户划分标准,应列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账户划分管理的职责分工,账户初始划分和账户调整的流程等。前台业务部门负责根据划分标准和程序,发起账户初始划分、账户分类调整申请,提交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后,由高级管理层审批后执行。
39.A[解析]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目标针对企业的基本业务目标,包括业绩和盈利目标以及资源的安全性。第二类目标关于编制可靠的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包括中期和简要的财务报表以及从这些公开发布的报表中精选的财务数据,例如业绩公告。第三类目标涉及对于企业所适用的法律及法规的遵循。
40.B[解析]传统上,危机管理主要采用“辩护或否认”的对抗战略推卸责任.但往往招致更强烈的对抗行动,如今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危机处理方法是“化敌为友”.敢于面对暂时性的危机或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并与内外部利益持有者协商解决问题,以缓解利益持有者的持续对抗。因此,声誉危机管理应当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众利益基础上,而且如果能够在监管部门采取行动之前妥善处理,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41.A[解析]自评工作要坚持的原则有:①全面性;②及时性;③客观性;④前瞻性;⑤重要性,自我评估应以操作风险管理薄弱或者风险易发、高发环节为主。
42.B[解析]贷前调查环节的操作风险有:信贷调查人员未按规定对信贷业务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及客户报表真实性、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查,或调查不深入细致,或按他人授意进行调查.未揭示问题和风险,造成调查严重失实;未按规定对抵(质)押物的真实性、权利有效性和保证人情况进行核实,造成保证人、抵(质)押物、质押权利不具备条什,或重复抵(质)押及抵(质)押价值高估;客户编造虚假项目、利用虚假合同、使用官方假证明向商业银行骗贷,或伪造虚假质押物或质押权利等。
43.A[解析]前中后台分离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重要环节。
44.A[解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要尽可能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稳定性,并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风险一收益平衡点。
45.C[解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资本管理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
46.D[解析]代理业务外部事件操作风险有:委托方伪造收付款凭证骗取资金;通过代理收付款进行洗钱活动;由于新的监管规定出台而引起的风险等。
47.A[解析]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评价操作风险治理架构的合理性、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及管理流程的适用性。选项A属于商业银行高管层及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48.D[解析]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其中有关声誉风险的评估要求主要包括:①商业银行应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②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以及对声誉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③商业银行应定期进行声誉风险的情景分析,评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并根据情景分析结果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开展演练。④对于已经识别的声誉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准确计量隐性支持或在不利市场条件下可能面临的损失,并尽可能准确地计量声誉风险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影响。⑤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并视情况配置相应的资本。
49.B[解析]因为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的收益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为了对这种不确定性收益进行计量和评估,通常需要计算未来的预期收益。
50.D[解析]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为了对这种不确定性收益进行计量和评估,通常需要计算未来的预期收益。即将不确定性收益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平均值,而权数是每种收益结果发生的概率。1年后投资股票市场的预期收益率E(R)=0.05×0.40+0.10×0.30+0.20×0.20+0.25×0.10-0.10×0.10=0.105.即1年后投资股票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为10.5%。
51.C[解析]其他个人零售贷款的风险包括:①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难以掌握,尤其是无固定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有可能不稳定(如职业不稳定的借款人、面临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③贷款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不愿履约;④抵押权益实现困难;⑤个人生产或者销售活动失败,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52.A[解析]国际金融协会针对风险偏好的传导提出以下四点意见:①机构应加强关于风险偏好框架的内部交流与培训,且高级管理层必须亲自参加;②为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设定风险限额,将风险偏好转化为业务开展的实际约束;③各个部门负责人应当基于自身风险状况制定各自的业务计划,并向下属阐明其风险和限额政策;④对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的风险保持持续关注,以促进风险偏好的动态更新。
53.C[解析]利率预测并非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必经程序,但却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54.D[解析]自评工作要坚持的原则有:①全面性;②及时性;③客观性;④前瞻性,自我评估应当充分考虑本行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⑤重要性。
55.B[解析]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6.D[解析]集团法人客户内部进行关联交易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动机之二是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和粉饰财务报表。
57.B[解析]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监事会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
58.C[解析]风险预警是各种工具和各种处理机制的组合结果,无论是否依托于动态化、系统化;精确化的风险预警系统,都应当逐级、依次完成以下程序:①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②风险分析;③风险处置;④后评价。
59.A[解析]风险监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不但需要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结果变化,而且还应当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分析。
60.D[解析]资金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提高自身资金收益或防范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和交易活动。
61.A[解析]财政政策对许多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当财政紧缩时。行业信贷风险呈上升趋势;反之则下降。不同行业成本构成中,资金成本占比不同,因而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影响的力度不同;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助于改善行业经营状况;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不利于行业发展。
62.C[解析]净稳定资金比例是根据银行一个年度内资产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净稳定资金比例是流动性覆盖率的一个补充,鼓励银行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短期融资、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稳定资金/所需稳定资金×100%。
63.B[解析]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大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基本面指标又分为:①品质类指标;②实力类指标;③环境类指标。
64.C[解析]商业银行通常采取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预期损失;利用资本金来应对非预期损失;对于规模巨大的灾难性损失,如地震、火灾等,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移风险;对于因衍生产品交易等过度投机行为所造成的灾难性损失,则应当采取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行为的做法加以规避。
65.C[解析]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是商业银行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尽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股东大会报告。
66.A[解析]外部审计已经成为银行监管的重要补充,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建议,银行董事会应当把注册会计师看做是他们最重要的代理人,利用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地评价银行经营管理信息,有效制约和监督管理层的行为。
67.D[解析]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有效银行监管的目的,监管当局必须强化信息披露监控机制,包括:日常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管当局责任。
68.C[解析]非财务因素分析是信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考察和分析企业的非财务因素,主要从管理层风险,行业风险,生产与经营风险,宏观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69.C[解析]根据具体的超限原因,超限情况可以分为三类:①主动超限,因交易员主动持有或提高风险敞口所导致的超限。②被动超限,因市场大幅波动、流动性下降、长假休市等非银行交易行为原因导致的超限。③非实质性超限,因技术性或操作性原因导致系统提示超限。
70.A[解析]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表现形式主要有:人员因素方面表现为职员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等;内部流程方面表现为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控制和报告不力、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不当、产品服务缺陷、泄密、与客户纠纷等;系统缺陷方面表现为信息科技系统和一般配套设备不完善;外部事件方面表现为外部欺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
71-A[解析]风险规避策略制定的原则是“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即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因此,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其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72.D[解析]法人信贷业务可大致分为评级授信、贷前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六个环节。
73.C[解析]短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有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及优质流动性资产分析(包括超额备付金率)。期限错配分析属于中长期结构分析指标。
74.D[解析]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其中,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市场操作中可用于抵押的政府债券,这类资产可用于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或者在市场上出售、回购或抵押融资。
75.C[解析]内部审计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信息科技应用情况,以及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决定信息科技内部审计范围和频率。但至少应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76.C[解析]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类型分类包括:内部欺诈事件;外部欺诈事件;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的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选项c属于操作风险按照损失形态分类。
77.A[解析]留置这一担保形式,主要应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主合同。
78.C[解析]专项准备是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79.C[解析]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
80.A[解析]结算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例如,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宣布破产时,已经收到许多合约方支付的款项,但无法完成与交易对方的正常结算,甚至影响了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正是因为该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
81.B[解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引入了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资本监管最新要求,资本监管要求分为:①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②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③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④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多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既符合巴塞尔协议Ⅲ确定的资本监管新要求,与资本监管国际规则保持一致,又增强了资本监管的审慎性和灵活性,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国内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
82.B[解析]国别风险应当至少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五个等级,风险暴露较大的机构可以考虑建立更为复杂的评级体系。国别风险内部等级与国别风险分类之间应建立对照关系。①低国别风险:国家或地区政体稳定,经济政策(无论在经济繁荣期还是萧条期)被证明有效且正确,不存在任何外汇限制,有及时偿债的超强能力。目前及未来可预计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导致对该国家或地区投资遭受损失的国别风险事件,或即便事件发生,也不会影响该国或地区的偿债能力或造成其他损失。②较低国别风险:该国家或地区现有的国别风险期望值低,偿债能力足够,但目前及未来可预计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其偿债能力或导致对该国家或地区投资遭受损失的不利因素。③中等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对该国家或地区的贷款本息或投资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④较高国别风险:该国家或地区存在周期性的外汇危机和政治问题,信用风险较为严重,已经实施债务重组但依然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或采取其他措施,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⑤高国别风险: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出现经济、政治、社会动荡等国别风险事件或出现该事件的概率较高,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对该国家或地区的贷款本息或投资仍然可能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故选项B错误。
83.D[解析]在风险偏好设置与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②将风险偏好与战略规划有机结合;③向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传导;④持续地监测与报告。D选项属于风险偏好框架的构建的因素之一。
84.C[解析]市场风险报告应包括模型输出概要、模型运行结果、重要的模型假设和参数及模型局限性等关键要素,以及定期的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结果等补充信息。
85.A[解析]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处理和评分,可根据评分结果基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是有效管理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大幅扩大并提高个人信贷业务的规模和效率。
86.D[解析]银行应保持负债来源的分散性与多样性。银行应该在期限、交易对手、是否抵押状态、金融工具类型、货币以及地理位置上保持适度的分散性。风险管理人员应熟悉多样化的融资来源,了解银行融资来源的组成,熟悉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特点,明了各融资工具在不同情景下的表现与可获得程度。
87.B[解析]行业风险预警属于中观层面的预警,主要包括对以下行业风险因素的预警:行业环境风险因素;行业经营风险因素;行业财务风险因素;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88.C[解析]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89.C[解析]商业银行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信息分级与保护、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和维护、访问控制、物理安全、人员安全、业务连续性计划与应急处置。
90.A[解析]定量指标能够分解成业务条线和法律实体的风险限额,也能在集团层面汇总以反映整体的风险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