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这两个案例,可以发现潜伏在金融危机背后的各种深层次原因。
1.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泡沫经济过度膨胀
自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后,墨西哥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增加,出口萎缩,加剧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另一方面,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使整个经济体系变得非常脆弱。而对外依赖程度高、经济基础脆弱的东南亚各国在欧美紧缩市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时,出口下降、贸易赤字扩大,但却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完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大量贷出资金投资房地产及股市,致使泡沫经济过度膨胀,银行呆账、坏账激增。
2.金融体制及监管机制不健全,盲目推动金融自由化
墨西哥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外国投资在墨西哥已经十分自由。上世纪80年代末,涌入墨西哥的国际资本由以前的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证券投资为主,1993年证券投资占当年墨西哥引入外资的76.8%。而且,这些投资大都追求短期回报率,投机性、流动性很强,一有风吹草动,就随时撤逃。1994年墨西哥经济政治形势动荡以及国际利率提高时,这种抽逃马上上演,再加上墨西哥政府因未完善金融体制及金融监管机制就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而丧失对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金融危机不可抑制地全面爆发。
类似的,多数东南亚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起,在金融深化理论影响下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不仅在国内放松金融管制,增批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结果造成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而盲目投机,使金融秩序陷于混乱失控之中,成为国际投机者注意的目标。同时,东南亚各国不仅取消对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限制,还减少对资本项目交易的外汇限制。不仅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助长国内经济泡沫的形成,更为国际游资自由进出、寻机攻击提供了便利。
3.僵硬的汇率制度
从1988年起,墨西哥比索与美元挂钩,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准固定汇率制(即爬行幅度汇率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并吸引外资,墨西哥政府随时入市,用美元储备购买比索,以维持汇率的长期稳定。结果造成比索币值持续高估,削弱了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促进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扩大;严重依赖外资,丧失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控制。
1995—1996年间,东南亚各国虽然已陷入经济不景气阶段,但其利率、汇率却因盯住美元而被迫拉动上升,造成这些国家的货币高估。僵化的联系汇率制度潜藏了遭受攻击的风险,东南亚各国此时的情形为国际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国家强力维持联系汇率制,不惜提高利率,无奈外汇储备不足,加之经济结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最后只得放弃努力,货币危机终于爆发。
4.国际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攻击
在发现墨西哥局势不妙、美元利率提高时,众多国际资本通过衍生品市场大举外逃。索罗斯等的对冲基金更是在衍生品市场上抛比索、买美元,大发其财。比索贬值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墨西哥银行被逼追加保证金,债务急速增长;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资本继续抛卖比索、抽逃资本,加剧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恶化。
同样,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投机者借助金融衍生工具的攻击有着极大的关系。国际投机者运用外汇远期工具,先后冲击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并满囊而归;考虑到香港经济基础牢固、金融体制健全,国际投机者采取更为高超巧妙的投机策略,运用外汇远期、股指期货及期权等衍生工具,利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作用,进攻港元和恒生指数,虽因港府力保汇率而未在外汇市场得逞,却借利率提高、股市下挫之风在股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5.韩国和日本的经济金融问题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虽未受到国际投机者的攻击,但两国并未能幸免于难,一方面在于东南亚国家危机的波及作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两国的经济金融出了问题:政府行政干预经济金融活动、片面扩张外向型经济、经济泡沫膨胀、银行盲目贷款形成呆账坏账、金融监管脆弱等等,面临着巨大风险。
由上述分析可见,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结构、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的不当与脆弱,而国际投机者乘机利用衍生品进行的攻击只能算这场危机的外在导因。尤其是亚洲各国在危机中的不同表现说明了:衍生品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衍生品的运用、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