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
一、同业理财的逐步拓展(★)
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初期,中资银行对部分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结构类理财产品采取“拿来主义”,代销外资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或替换产品的基本要素。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将这项业务映射到国内,如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合作模式,取名“同业理财”。虽然同业理财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只是量上的变化,但这已经表明发行主体的资产管理能力和产品定价能力已经开始逐步提升。
根据《办法》第39条,商业银行应对理财计划的资金成本与收益进行独立测算,采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式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得销售不能独立测算或收益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计划。因此,同业理财仍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那些尽职调查不充分,未及日.识别复杂产品的潜在风险的产品受到严格监管。
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逐步尝试(★)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在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从而保证资产组合最低价值的前提下,将其余资金投资于风险资产,并随着市场的变动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比例,同时不放弃资产升值潜力的一种动态调整策略。银行逐步尝试利用投资保险组合策略来合理配置投资组合。从而降低产品的风险,保证本金安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为实现规避高风险博取高收益的精神实质,部分产品设置了非保本条款,产品的最高损失额度为59,10%和20%不等。为保证产品收益的最低保障,发行主体逐步利用多种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降低理财产品风险。
三、动态管理类产品的逐步增多(★)
根据发行主体是否动态调整产品的投资组合,可将银行理财产品分,句静态管理类产品和动态管理类产品。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类基金产品、开放式产品和组合管理类产品逐步增多。在此,将其统称为动态管理类产品,即具有投资方向灵活多变、投资组合浮动、固定申购和赎回频率等特性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此类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两个缺陷需要逐步完善,一是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问题,如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组合和净值的公布问题;二是产品的资金募集、资产管理和资金托管的三权分立问题,目前一些产品将上述三种权力集于发行主体一身,容易滋生道德风险,
四、POP模式的逐步繁荣(★)
继基金公司理财产品市场推出FOF(基金中的基金)型产品后,各种OF型产品不断涌现,如信托产品中的TOT(信托中的信托)、私募基金产品的PFOPF(私募基金中的私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中的POP(理财产品中的产品)。就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的POP合作模式:第一,直接购买他行产品的简单模式;第二,多种产品投资组合的POP模式;第三,随着ETF基金和ETF联结基金的热销,指数化投资有可能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下一个制高点。另外,OF型产品中无风险资产的配置也由传统的国债和定存转向高收益债券和保息类银行理财产品。由于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可供选择的保本保息类产品越来越多,这些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以及国债利率收益率要高,这就为OF类产品配置提供了无风险资产配置的原材料,从而使OF产品的设计更灵活,更促进了理财产品市场的丰富和发展。由于各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利率差异较大,个别商业银行部分币种的定存利率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从而可以利用机构间的套利机会配置无己风险资产池,
五、另类投资的逐步兴起(★)
近年来,资产配置已由传统的现金、股票和债券逐步转向另类资产和国际资产,如股票市场的认股权证和可换股套利、封闭式对冲基金策略、配对股票套利和混合证券套利等,固定收益证券的固定收益套利、合并套利和债务危机证券等,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的房地产品信托资金、气候衍生品、能源衍生品和巨灾债券等。这些另类投资的主要优点在于多元化投资可降低产品的系统性风险,多数另类投资与传统攒资领域的相关性较弱,甚至呈现负相关关系,优化了资产组合。此外,部分另类投资还获得了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