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二)
心理学
五、选择题
19.D 解析: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性反射等。
20.D 解析: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21.B 解析:对比指一种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适应是较普遍的感觉现象。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突出的是颜色的联觉。
22.B 解析:不随意注意的概念:这是一种实现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随意注意的概念:一种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随意后注意的概念: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C 解析: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24.B 解析:新颖程度和形式方式,可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人脑运用已有表象,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5.B 解析: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时间,但又必须接受其一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双趋冲突(接近-接近性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一目标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多重趋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个目的都具有吸进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26.C 解析: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三维度和六因素
三维度:内外性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
六因素:能力、努力、身心、任务、运气、环境
27.B 解析:智力技能也成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运算与解题技能、观察技能。
智力技能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技能的内隐性。
(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28.A 解析:能力的概念: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29.B 解析:首因效应(初效应):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近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0.C 解析:心理咨询贴近个体的生活, 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贴近个体的疾病,重在补救和矫正。
六、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错误。(2分)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分)
32.答案要点:
错误。(2分)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力强度的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水平。(4分)
七、简答题
33.答案要点:
1 .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分)
2 . 学习的程度(2分)
3 .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2分)
4 . 识记时的态度(2分)
34.答案要点:
(一)胸怀大志,确定崇高的理想(2分)
(二)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分)
(三)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2分)
(四)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2分)
35.答案要点:
一、遗传与营养
二、早期经验
三、教育与教学
四、社会实践
五、主观能动性
[评分说明]任意答对一题给两分。
八、论述题
36.答案要点:
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分)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3分)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分)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3分)
通过上述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和发展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还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
【评分说明】考生结合案例再酌情给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