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У-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记叙文部分(三)

2008年8月15日来源:233网校

  《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韩愈见议论文的《答李翊书》的介绍。

  “后叙”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同于“序”。

  本文就是作者阅读了《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于是又对张巡,许远事迹作了一些补充,所以称作后叙。

  《主旨》

  唐明皇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出兵,攻入河南,一路之上没有遇到唐朝军队的抵抗。只有在睢阳(今商丘)遇到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牵扯叛军的兵力,一定程度延缓了叛军的进攻。而当时没有一支唐朝的军队来增援他们。后来,睢阳城被叛军攻克,张巡,许远英勇不屈,被叛军杀害。安史之乱被平熄后,当时畏敌如虎,不肯出兵救援张巡,许远的人反而出来诬蔑张巡,许远。韩愈写作了这篇文章,一来为张巡,许远辨冤,二来记述了张巡,许远一些轶闻趣事。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疑难词句》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就尽:就要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加;

  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具:备办;延:请;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颜色:脸色;阳阳:安祥的样子;

  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即使是很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疑难

  7,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精:精密,周到;

  《课文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作的《张巡传》。李翰以善于写文章自负,写的这篇传记也细致周详。可遗憾的是还有缺失之处:没有为许远写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官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力交给张巡,自己反倒位处张巡之下,没有怀疑猜忌之心,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英名;城陷被俘,只是与张巡死的先后不一样。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通晓两位父亲的心志,认为张巡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坚守孤城,吃掉其爱妾的肉,和贼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当他们在被围困的时候,外面连蚂蚁大小的援助都没有,所忠于的,是国家和君主;而贼人却偏偏以国家已灭君王已死来劝降。许远见救援不来,而贼人却不断增多,肯定认为这些话是真的,外面等不到救兵仍然死守,人与人互相吃都快吃光了,连笨人也能计算日子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明确了。哪有城被攻破其下属都死了,惟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以求苟活的?即使再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却说许远这样的贤才做这种事?

  那些议论者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头守城,城被攻陷时,是从许远把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人要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肯定有一个地方先得了病;将绳子拉断,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旁观者看到了这些,从而归罪于这些地方,这在道理上是根本讲不通的!小人好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真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的功劳,如此卓越,还不能幸免,那么其他人又怎么说呢?

  当时张许二公开始守睢阳时,怎能不懂得如果终没有救兵,就事先弃城转移呢?假如这个城不守,及时转移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等到外面没有援兵非常困难的时候,再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虽然想撤离,也肯定到不了目的地。张、许二人那样贤明,对这一问题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了。守住一个睢阳城,捍卫了整个天下,率领千百个丧失殆尽的士卒,与上百万日益增加的叛军交战,保护住了江淮地区,遏制住叛军的攻势,唐朝天下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放弃城池而保存自己实力的,不是一个两个,手中握有强大兵力而作壁上观者,有一圈。不去追究谴责这些人,而指责张、许两位死守城池,也可以看出他们是自己站到了叛逆乱贼一边,制造出夸大不实之辞帮助敌人进攻。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府做事,多次往返于两府之间,亲自到所谓双庙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讲张巡、许远时的故事: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相救;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武豪壮,不听他的劝说,勉强留他,准备好宴席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陈词:“我来的时候,睢阳城里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上饭了!我虽然想独自吃,在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下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被南霁云的行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飞驰而去;临出城时,抽出箭射向寺庙里的佛塔,箭身一半射进塔的砖瓦里,说:”等我回到睢阳打败敌军,一定消灭贺兰进明,这枝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我在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还有人指着告诉我。城陷落时,贼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即被拉走,将要斩首。又去威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说话。张巡大喊道:“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能为不义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是另有作为的;您有话,我哪里敢不死呢!‘’即不屈而死。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小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事,他也经常在围城中。我大历年间曾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于嵩因为张巡的推荐曾做临涣县尉,他非常好学,什么书都读。我那时还小,粗略地问了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细询问。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神仙。曾经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读它?,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身不忘。‘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整卷不错一个字。于嵩很吃惊,以为张巡只是偶然熟悉这一卷,就胡乱抽出其他卷来试验,都是一样。于嵩又取架上其他书来考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看到张巡经常读书。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不打草稿。开始守睢阳的时候,士兵近万人,城中的居民也将近几万人,张巡只要见过一面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就张开。等到城陷落时,贼人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到一起,马上就要杀头了。张巡起来,那些人见张巡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怕!死,这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泣不能抬头看他。张巡临近被杀的时候,面色不慌乱,安详得就像平常一样。许远是一个宽厚长者,他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宽厚;与张巡同年出生,月份上比张巡小,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死在毫州和宋州之间。有传言说于嵩有田地在亳州和宋州之间,被军人霸占,于嵩将要到州里告状评理,被军人杀害。于嵩没有孩子,这是张籍说的。


γרҵ ʦ ԭ/Żݼ
() ˾ 150 / 150
Ӣ() Monica 150 / 150
ѧ() 150 / 150
ѧ() ֥ 150 / 150
ѧ(ר) ŷ 150 / 150
Ӣ(ר) Monica 150 / 150
ߵѧ(һ)(ר) 150 / 150
ߵѧ()(ר) ֥ 150 / 150
γ
-ѧ(ʷƾ)
ʦ
Monicaʦ
ר-ѧ
ŷʦ

ײͰרVIP/VIP++ģ)

ײƣ1Ŀ
2ǰ2
3ѧһα

׷1
2γ̽+μ+ƶ

ȵƼ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