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三章艺术种类
第三节 实用艺术
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彩陶,古希腊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巨大建筑如雅典卫城和罗马大斗兽场等都证明,人类在其早期的创造活动中,就不仅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直接的用途,而且也将自身的创造性才能对象化,使这些作品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艺术品。
实用艺术也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普及、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产关系为密切。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用需要,如建筑供人居住,实用工艺品供人使用等。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实用艺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们希望居住环境乃至室内装饰都更加符合美的标准,使得实用艺术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显得更加普及和重要。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实用艺术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实用艺术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静态艺术品。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而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或美学追求,因此’,它不强调再现性,而强调表现性,从而形成了实用艺术表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实用艺术又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一类艺术,应当划归空间艺术的范围。所以,实用艺术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等一类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
一、建筑艺术
(一)建筑艺术及其分类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所谓实用是要营造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有遮隔的内部空间和一个相应的外部空间,任人们居住和活动。所谓审美,就是在实用的前提下让建筑有美的品格,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建筑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人类历史上早的建筑,完全是为了防寒御兽、避雨遮风等实用目的而建造的。只是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了。正如恩格斯所说,到原始社会的末期,人类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既然建筑是在实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实用性自然是建筑首要的功能了。建筑的坚固性,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保证建筑特定的实用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固的活动场所。建筑的审美性,也应当结合其实际的使用功能,适应人们各种实际活动使用方便的需要。因此,在建筑中实用性是首要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
建筑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根据使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轻质材料建筑等;根据建筑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可分为中国式、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伊斯兰式、印第安式建筑等;根据建筑的时代风格,可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国际式建筑等;根据建设流派的不同,分类就更复杂了,仅“二战”后,西方就有野性主义、象征主义、历史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方言派、重技派,怪异建筑派、有机建筑派、新自由派、后期现代空间派等,不胜枚举。但在通常情况下,较多地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将其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寝建筑、宗教建筑等。
(二)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艺术作为立体艺术,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建筑艺术家通常以一系列建筑设计的艺术处理,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协调统一,构成建筑物总体完美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建筑特有的空间造型美。和谐是一切美感的基础,建筑中的统一即和谐,即运用各种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对各种造型因素予以组合,使之协调稳定,浑然一体。多种多样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可以使建筑获得不同的艺术品格。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建筑环境指体现建筑美的景观环境、建筑群体序列等。构成环境美的因素主要是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以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序列。建筑环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人格化体现。人们总是根据一定形态的地形和地貌,根据自己民族和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与人文精神,来确定与之和谐的建筑布局。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将宫殿建于开阔地带,让陵墓倚山而立,将寺庙和园林与山和水相交织,沿江河或海岸建立民居和城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的体现。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建筑艺术的象征性特征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表现某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追求的境界。一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常常是一座历史的碑石,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甚至会超过环境和造型。建筑物的象征意义是在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语言与建筑艺术形象实现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创造主体深层的审美感性意识与高度理性认知和谐交融的结果。建筑象征是以哲理为基础的。古希腊建筑中以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人体风格,以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象征女性人体风格,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的崇尚。西方哥特式教堂注重结构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色彩绚烂,光泽幽暗,钟楼的细高尖耸,体现了超越尘世、灵魂皈依的宗教精神。北京故宫建筑群,以纵横交织的格局,构置了各种体量、形式、色彩的建筑,前后左右对称,空间的严肃感、稳定性极强,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统治者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显示,以及对法度、秩序和礼仪的追求。另外,像北京天坛,是一座祭天的坛庙,其建筑大量采用圆形符号,圆的形状即天,以表现“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念。天坛的建筑多用深蓝色琉璃瓦顶,以及广用奇数(阳数),象征天为阳,其蓝色和奇数,也是出于对天的崇拜,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二、园林艺术
(一)园林及其分类
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成为富有情趣的园林美,使园林艺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因而人们往往又将它和建筑并列为实用艺术中不同的类型。
东方园林发端于中国,也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王宫苑已具有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种“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传统。明、清两代在北京修建的北海、中南海,清代修建的颐和园、恭王府花园等,都依水而建。当代园林也多采用这种格局。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但不是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明代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林学专著《园冶》中说:园林的建造应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对中国园林基本特点的精当总结。“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造园家总是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因而采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对比和层次,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现代公园重视群众游憩、娱乐的需要,并修建相应的设施,但是新的内容一般都与民族形式统一起来;同时也吸收了一些西方的造景手法,例如大草坪、图案式的花圈等。中国园林又分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两大派系。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利用自然地势,加以改造。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与家居相结合,在较小的空间进行营造,设计精巧,布局自由,风格雅致。它仍重视水的应用,并叠石造山,水石相映构成园中主景;再以亭榭廊门,蜿蜒其间,加以花卉竹木,更添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不管是北方大型园林,还是南方小型园林,都是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特别注意从诗词文赋中吸取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日本园林在早期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多种样式的庭园,具有独特的风格。“池泉式”庭园以水为中心,设置岛、山、瀑布和亭台榭桥等;“筑山庭”园内筑土山,与石组、树木等相配置;“平庭”园内平坦,有低矮的石组、树木等;“茶庭”以茶室为主体,并缀以树木、石路、灯笼等;“枯山水”不设山水,地面铺白砂,以石组和树木作为点缀。日本庭园的总体风格是细腻、雅致。
阿拉伯园林发端于古代巴比伦和波斯。因为当地干旱缺水,很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就形成了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这种格局在阿拉伯地区被继承下来,成为一种传统,影响面遍及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印度等地。它的花圃为下沉式,低于地面,以利于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的一端。印度17世纪修建的著名的泰姬•玛哈尔陵,完全是这种典型格局。十字形道路把园地整齐地分为四块,中央是水池和喷泉,陵墓建筑位于园地的一端,花圃原来也是下沉式,后来填平,改为草地。
欧洲园林的特点是按人的审美观再造自然景观,它不摹拟大自然。整齐划一的林木草坪,统一结构、统一色彩的建筑,人工雕塑点缀其间,喷泉全部是人工的,园林的环境都是按人的不同审美观制作的,是和大自然迥然不同的艺术品。欧洲园林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园林。另外,还有意大利园林,以及英国园林等。
(二)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
园林是人们利用自然因素融会人文因素,为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而创造和修建的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美的浓缩。如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全园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三,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沿池垂柳依依,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波光倒影,使这些人工造就的“自然美”,达到“虽由人工,宛自天成”的效果。
2.综合的形式
综合是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园林建筑是综合了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居室游廊和各种自然景观:山、水、花草树木等形成艺术景观的。这些被综合的事物、景观,可以说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美感,甚至都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是一经组合,就要被统一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在这种统一的美学思想制约下,发挥它们的局部作用。如果这些过分强调它们的独特性,就有可能破坏整体的园林美。甚至使这种统一的审美特色被破坏,给人以支离破碎、不知所云、无所适从的感觉,实际这是园林布置的失败。而这种现象其实是经常被我们看到的,本来游兴很浓,但是看到某些不协调的景观,就觉得大煞风景,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欣赏了。中国的园林艺术,特别讲究园林的意境,而这种特有的某种意境,就是由构成园林的整体给人感受的。试想具有中国诗情画意的园林中突然出现一座壮观的洋楼,尽管洋楼也是很好的建筑。这种出乎意料的美,这种不协调就会把中国园林应有的美感破坏掉。它的不伦不类,会给人哭笑不得的感受。西方园林同样在综合起来的景观中强调整体感,强调整体的审美,同样要求每个园林的局部在具有其独特的景观中融合在整体美的范围中。和谐才是美,园林对整体美的需要尤其重要。园林是综合的,综合是非常必要的,不综合就无以成为园林,但它必须是综合了各种景观使其沿着某种审美思想统一起来,这样的既有局部美更有整体美的园林才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3.意境的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中,追求意境是其一大特色。宗白华先生认为:“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园林的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许多园林在入口处都有一座假山或照壁,挡住游览者的视线,绝不让你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还常常把全园分隔为若干个小园或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美学追求。整个园林的设计,往往也是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正因为在传统园林艺术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它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游想玩赏的优美环境,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使人们在娱乐休息中增强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工艺与设计艺术
(一)工艺与设计艺术的概念
1.工艺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
特种工艺品专供观赏用,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性质同绘画艺术尤其雕塑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只有精神上的功能。但是由于受到材料、规模和工艺制作上的限制,特种工艺在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规模方面,在表现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一般倾向于表现花虫草木、飞禽走兽及简单的人物造型等,多为悦情消遣、赏心悦目之作,在形式上多以精雕细刻、细致玲珑为尚。实用工艺品以适用为主,但同样必须具有观赏的精神功能;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以便能在审美和实用两方面得到统一,让使用者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所以它的性质比较复杂。我们一般所说的工艺美术,就是从广义上指的这种实用工艺美术,本节所讨论的,也专指这种实用工艺美术品。
考古材料证明,实用的工艺美术是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陶器品种多样,造型各异,在材料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早、体积的“彩陶王”,是八十年代初期在辽宁西部出土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它是一件胎厚为一点三厘米的彩陶大器残片,从器身弧度及胎厚推测,复原后是一件大口深腹、腹径为一米以上的彩陶镂空大器,是当时特制的祭祀用器,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堪称是古老的“彩陶王”。此外,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画有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这种造型不但美观,而且实用,它这样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可见,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实用工艺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从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到唐代的丝绸制品和“唐三彩”,从宋代精美的瓷工艺品,到明代简洁古朴的木器和清代富丽华贵的景泰蓝,形象地展现了五千年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部生动具体的百科全书,提供给人们历史、文化、社会、科技、伦理、生活、民俗等多方面知识,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
2.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也是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必然产物。从狭义上讲,设计艺术也被称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它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发展起来的。它既区别于手工艺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制作,它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
从总体上看,设计艺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产品设计。从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灯具设计、餐具设计等日用品设计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的突出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工业品艺术化,既达到实用目的,又有审美效用。
第二,是环境设计。指对各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并使其符合人们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展馆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甚至国土设计等。
第三,是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视觉设计又称为平面设计,主要包括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印刷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广告设计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觉设计已不再局限于平面设计,而是调动了光、色、文字、图形、立体的、运动的等多种手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二)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作为实用工艺与设计艺术应当尽可能地达到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和材料美等标准,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应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说,实用工艺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它的审美功能。
实用艺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建筑艺术相仿,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因此,实用工艺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实用工艺品的外观形式美。由于实用工艺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如我国现存精致的金银错工艺品,是河北定州出土的《狩猎纹车饰》,它是汉武帝时代的作品。金银错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铜器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或磨石)错平磨光而成。这件汉代的《狩猎纹车饰》是用作车子的附件装饰,其花纹均是与狩猎有关的各种图像,诸如猎人骑马、猎犬逐鹿、括弓射虎等,单是人禽兽畜就有123个之多,用来镶嵌的金银丝,色彩灿烂,细如毫发,是一件保存至今精致的金银错工艺品,体现出早在汉代我国工艺美术的技巧就达到了何等高超的程度。为了实现造型美,工艺美术家们总是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原材料的美,巧妙地利用原材料天然的色泽变化,有时甚至利用原材料的瑕疵或斑痕,通过精心构思,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工艺美术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工艺品是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满足着我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工艺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满足着我们的精神需要。工艺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日、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审美作用,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在实用的前提下实现审美的功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工艺品作为物质的实用性是其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工艺艺术基本的特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性在工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工艺品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
3.技能与创造的统一
实用工艺品的审美特性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因此,实用工艺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实用工艺品的外观形式美。由于实用工艺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
据我国先秦古籍中的科学文献《考工记》中记载,制作工艺品必须“材美工巧”,认为只有优质的材料与精湛的工艺,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工艺品。由于实用工艺和设计艺术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
报名指南:2015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专题/报名必读 2015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
备考辅导:2015成考专升本英语试题/大学语文考点试题 /民法章节试题/政治马哲章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