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教学模式,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程序。
在我国中小学,一般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划定为五个基本阶段,即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它对学生主动学习有明显的推动作。有浓厚兴趣的学习,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拟,知以也掌握得迅速而牢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注意教学方法的变换,引起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利用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等等。
(二)感知教材
感知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感知的结果在记忆中留下来的印象叫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状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所谓混沌的整体的表象,它包括所感知的教材内容的轮廓,内容的大体结构,内容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词语和构成内容的主要事实等。这时,学生的认识是表象的、混沌的,是感性认识,因为他并不了解所授内容的内在逻辑,不了解概念的科学内涵,不了解事实与原理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所授知识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等。也就是还未进入理性认识。但没有对教材的感知,也就不可能进入到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教材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三)理解教材
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还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理解教材,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引导、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要注意恰当选择感性材料,善于运用典型说明教材的主要问题,奠定理解教材的基础。要注意教材的确切,给教材以精确的定义。要注意概念之问的逻辑联系,注意简单、初级概念与复杂、高级概念之间的联系,尽量依靠学生已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四)巩固知识
知识的巩固,是指把所学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知识的巩固也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知识要依靠学生的记忆,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记忆任务,讲清记忆的重要性,培养记忆的兴趣,增强学生记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会把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养成边阅读、边理解、边在记忆中再现知识或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的习惯;注意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既不过于集中又不间隔过长;懂得通过联想、再认、推理等追忆所学的知识。影响记忆的因素堪多,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运用适当方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巩固和保持知识的效果。
(五)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可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认识深化,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实习作业等等。
为了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