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和来源
1.教学原则的依据
教学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首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古今中外,由于教育目的不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一样,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也千差万别。如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十分肤浅,因此提出了“以身作则”、“约之以礼”、“长善救失”等原则。资本主义初期。为了反对封建神学,培养自然人,夸美纽斯、卢梭等提出适应自然、直观性原则。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确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其次,教学原则还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人们提出或构思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如布鲁纳从结构主义心理学出发,提出了结构原则、动机原则和反馈原则等。
2.教学原则的来源
教学原则是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和国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学校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原则的又一来源。教学实践是教学原则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以理论指导教学,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实验验证一些新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不断地被认识、加工、提炼,为人们所认可,在更广的范围内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自身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教学规律、发现教学规律,但不能创造教学规律。
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教学原则是属于第二性的东西,是人们制定的,它可能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可能背离教学规律。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若干经验,并努力探讨教学规律,制定了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目前,对教学原则的数目和名称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七条。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教人。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要严肃认真地把本门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要做到对教材的分析、概念的表述准确无误,提供的材料真实可靠,推理严密,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科学。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思想性,如历史、政治等教材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材料。与社会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它们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它们渗透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会面理解教学任务,以饱满的热情,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性挖掘出来,使学生的品德受到感染,实现这一转化。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除上课外,教师还要注意通过作业、课外辅导、考试等环节,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能否得到统一,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教师的思想面貌,知识修养,对待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才能确保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