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公司向银行借入12000元,借款期为3年,每年的还本付息额为4600元,若利率为7%时,年金现值系数=2.6243;利率为8%时,年金现值系数=2.5771,则借款利率为7.96%。( )
2一般而言,贴现法可使企业可利用贷款额大于实际贷款额,因此,其名义利率高于实际利率。( )
3.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存在经营杠杆作用。( )
4.调整各种证券在证券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改变证券投资组合的ß系数,从而改变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和风险收益率。( )
5.在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固定收益证券比变动收益证券能更好地避免购买力风险。( )
6.在存货模式下,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现金固定性转换成本相等时,此时的现金持有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
7.“在手之鸟”理论的观点认为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越大。( )
8.为了编制零基预算,应将纳入预算的各项费用进一步划分为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 )
9.对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一般不包括投入产出对比的指标。( )
10.如果某公司2006年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100万股,3月1日新发行45000股,12月1日回购15000股,以备将来激励职工,则该公司2006年度加权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为1031250股。( )()
四、计算题(本类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有计量单位的,应予标明;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除特殊要求外,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凡要求分析的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文字阐述。)
1.某公司拟收购一家公司,目前有A、B两个公司可供选择,投资额均为1000万,其收益的概率分别为:单位:万元
市场情况 |
慨率 |
A项目 |
B项目 | ||
息税前利润 |
利息 |
息税前利润 |
利息 | ||
好 |
0.2 |
2000 |
400 |
3000 |
600 |
一般 |
0.5 |
1000 |
400 |
1000 |
600 |
差 |
0.3 |
500 |
400 |
—500 |
600 |
【要求】
(1)计算两个公司息税前利润的期望值;
(2)计算两个公司财务杠杆系数;
(3)计算两个公司息税前利润的标准离差率;
(4)若风险价值系数为0.1,无风险收益率为5%,计算两家公司的风险收益率和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
(5)应收购哪家公司。
2.某公司年终利润分配前的股东权益项目资料如下:
股本--普通股(每股面值2元,200万股) |
400万元 |
资本公积 |
160万元 |
未分配利润 |
840万元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1400万元 |
公司股票的每股现行市价为35元。
【要求】计算回答下述3个互不关联的问题:
(1)计划按每lO股送l股的方案发放股票股利,并按发放股票股利后的股数派发每股现金股利0.2元,股票股利的金额按现行市价计算。计算完成这一分配方案后的股东权益各项目数额。()
(2)如若按1股换2股的比例进行股票分割,计算股东权益各项目数额、普通股股数。
(3)假设利润分配不改变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公司按每10股送1股的方案发放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按现行市价计算,并按新股数发放现金股利,且希望普通股市价达到每股30元,计算每股现金股利应是多少。
3.乙企业于2006年1月1日发行债券,每张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5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
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拟购买乙企业债券,此时该债券市价为1080元/张,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为7%,不考虑所得税。
【要求】
(1)计算甲公司购入乙企业债券的价值和持有期收益率(假定打算持有至到期日),并作出购买债券是否合算的决策;
(2)若甲公司购买该债券后,拟于2010年1月1日将该债券以每张1200元的价格出售,计算该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并作出是否购买该债券的决策;
(3)若甲公司购买该债券后,拟于2009年1月1日将该债券以每张1。100元的价格出售,计算该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
4.A公司是一个商业企业,由于目前的信用政策过于严厉,不利于扩大销售,且收账费用较高,该公司正在研究修改现行的信用政策。现有甲和乙两个放宽信用政策的备选方案,有关数据如下:
项目 |
现行收账政策 |
甲方案 |
乙方案 |
年销售额(万元/年) |
2400 |
2600 |
2700 |
信用条件 |
N/60 |
N/90 |
2/60,N/180 |
收账费用(万元/年) |
40 |
20 |
10 |
所有账户的平均收账期 |
2个月 |
3个月 |
估计50%的客户会享受折扣 |
所有账户的坏账损失率 |
2% |
2.5% |
3% |
已知A公司的变动成本率为80%,应收账款投资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为150k,。坏账损失率是指预计年度坏账损失和销售额的百分比。假设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要求】通过计算分析回答,应否改变现行的信用政策?如果要改变,应选择甲方案还是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