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在题目数量上基本为15-20题之间,数量变化不大,近三年每题1分或1.5分。单项选择题往往是通过计算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测试考生对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和折旧方法的掌握程度等。近三年试题中,单项选择题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项的题目均占到全部单项选择题的50%以上,2002年为50%,2003年为63.33%,2004年为76.67%。因为每题只有1分或1.5分,所以必须用尽量少的时间审题、计算和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应熟练掌握,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题目的数量为10题左右,近两年为11题,每题2分。多选题一般没有计算,主要是确认、披露的基本原则问题。例如在备选项中选出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项目,在备选项中选出符合收入准则,应确认为当期营业收入的项目等等
3.计算及会计处理题
计算及会计处理题一般为2题或3题。近两年为2题,每题10分左右。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主要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例如,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的计算等,这就要求考生对这一业务非常熟练。当然这类题型除了要求熟练外,有的题也有一定的综合性,如2004年计算及会计处理题的第1题就涉及了债务重组业务和投资业务。
4.综合题
综合题的题目数量通常为2题,每题分数均在20分左右。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其与实务紧密相连,以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例如,2004年与合并会计报表有关的题目涉及到会计差错的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和合并数字的计算等内容。综合题的另一特点是叙述题目的文字较多,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要求考生能从大量阅读资料中挖掘有用资料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处理。由于每题涉及许多知识点,考生很难从头到尾将每一个知识点的分都拿到手,只能是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就拿到哪些知识点的分。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有关资料,在大量的信息中发掘有用的内容,从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场景或事件,然后对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一一做出答案。要想在综合题部分得到理想的分数,必须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会计处理方法熟练掌握。综合题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一般来说,考试时出现的综合题不可能与市场上的“习题集”的综合题一致或相似。考生做综合题时,应注意掌握知识点,不要去死记硬背。
(二)命题规律总结
从近三年《会计》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覆盖面宽。考核全面。
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只要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都会在题目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教材的有关内容。
2.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职业判断能力。
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是否能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从复杂情况中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会计实务案例改编而来的试题在试题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比较直观的试题相对较少,从近三年考试题目类型及分数来看,主观题的分数在增加,客观题的分数在减少,体现了“侧重实务操作”的考试原则。
3.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
《会计》考题虽然覆盖面宽,但考试重点仍然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在全面考核的同时,做到了突出重点测试领域。这些重点内容都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联系密切,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例如,收入的确认,投资的核算,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可以说是多年的老题目,作为考试的热点考过多次,但是考生依然要把它们作为重点问题掌握,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题必然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新”是重中之重。
4.综合性较强。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要面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试题中跨章节、跨科目的综合性题目的分数逐年有所增加, 2002年综合题的第1题,涉及到会计政策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投资等有关内容,2002年综合题的第2题涉及投资与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两题的分数42分。2003年综合题的第1题,涉及到会计政策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收入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2003年综合题的第2题涉及投资与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两题的分数45分;2004年综合题的第1题,涉及到建造合同和外币业务核算等内容,2004年综合题的第2题涉及到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