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调整
从6月16日开始,陈祥星每天要折腾到晚上9、10点才能开始读书,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有时甚至读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是要很艰难地起来去上班。此时,他已经感觉疲惫,便临时改变了原来确定的要接着读审计教材的次序,改为先读《财务管理》(现为《财务成本管理》)。
原来,陈祥星在翻阅教材时发现,“财务管理知识比较容易接受,也许是因为跟数学有点关系,比较有逻辑、比较自然,不像财务会计那样‘歪七八扭’的,读起来比较轻松”。陈祥星希望这样的次序改变可以减轻一点会计学习的疲惫。
也许是较好的初等数学基础的支持,陈祥星读财务管理这门课没花很多时间,因为“书上的公式,几乎可以用初等数学的知识推导出来,我自己跟着书推导了不少,这样比较容易‘知其所以然’”他甚至记得,“我在推导教材的股票定价模型时发现,教科书少了一个前提,只有在公式的分母大于零时,书上的公式才能成立,否则,原数列不是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无法求和。我没看后来的教科书,也不知道是否加上了这个前提。也许,我的认识并不正确。但不管怎么说,公式我都能推导出来,考试的时候,脑子能不清楚吗?”
事实上,财务管理也是陈祥星考得最顺最快的一门课。
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习题,陈祥星采取了与会计习题不同的策略。“当时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不允许我把所有的习题做完。另一个原因是,我看完书以后做相关的习题,错误不多,这表明,做习题对掌握书上知识的效用不大。”
“至于计算题,我只挑了一些做,大概按随机的原则进行挑选。对有的计算题,我只看了题目,如果觉得很清楚,便不管了;对有的计算题,我就直接翻到答案看看有没有‘异常’,所谓,‘异常’主要指解题的方法和公式是否‘怪怪’的,如果发现异常,我就把这个题目做了。”如此一来,陈祥星在习题上节省了不少时间,便接着学习《审计》。审计也是注册会计师的重点科目,同样也是陈祥星完全陌生的知识领域。
陈祥星发现,这门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进展比较顺利,不像读会计那么痛苦。最让他感到有趣的是,“财务会计经常存在‘没有道理’的处理,但审计这门课却意外地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的逻辑体系。”
尽管如此,陈祥星还是基本完成了审计的习题,对其中的判断题和选择题更是重视,因为“这些题目往往涉及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那些简答题,我只是看看就算了。”
结束审计教材的学习时,距离考试不到20天的时间。按照陈祥星原定的顺序是要学习税法的,但他却选择了学习《经济法》。这是陈祥星作出的第三次“战略性”的调整,原因是,他觉得《经济法》比《税法》麻烦,要是考不了五门,就把《税法》留到1998年解决,在剩下的时间里读完《经济法》是有把握的。
陈祥星没觉得经济法这门课有什么障碍,“只是最后关于票据法的知识令我很头痛,阅读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因为时间紧迫,陈祥星对经济法习题的处理是,搞定选择题和判断题,至于那些简答和问答什么的就从简处理。“所谓的‘从简’就是只完成一遍暂时记忆就不管了,要是忘了就忘了,考试的时候能想起来多少算多少。这种时候,我没办法不采用这样的办法,否则,到考试结束时,我也背不住习题上的那么多的‘1234567’。”
读完经济法的时候,离考试大概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在是否把《税法》也读了,陈祥星犹豫了好一阵子。按正常阅读速度,读完《税法》需要花一周的时间,他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再好,要是不适当复习,很可能一门都过不了关。也许是一点赌徒心理在起作用,也许是对改变职业生涯的渴望——差一门等于差一年,在当时的情形下,陈祥星觉得一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于是,他最后决定,要么争取五门全部通过,要么干脆就让它五门都不过关。
决定后,陈祥星用最快的速度把《税法》读到“可以考”的地步,同时“对原计划的考前快速复习程序进行简化,不复习最后读的税法和经济法,只对前面读过的3门课稍微再看看。”
陈祥星只用了4天的时间就解决了税法,他的办法是,精力集中,很快地读上一遍,每读一章就做相关习题。跟学习其它四门课不同,他把税法学习的重点放在习题上,他认为只要把税法相关习题搞定,考及格应该可以。他有点得意地回忆,那是题海战术的一次灵活应用,尽管把学习重点放在习题,但他自认为学习效果是不错的。
“我‘疯’了四天”陈祥星说,“我没计算过,在那发疯的4天里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税法上,人一旦疯进了‘状态’,一个小时抵得上平时的好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