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坛的收获
1997年9月19日。星期五。下午。陈祥星踏进了注册会计师师资格考试考场。
第一个科目是会计。考前,陈祥星觉得对会计把握十足,“毕竟这是我耗时最多的科目,教材都让我读破了,水平还不够吗?”
令陈祥星相当意外的是,这门课他考得很辛苦。他很勉强、很不清楚地做完了试卷。陈祥星说,“所谓‘勉强’就是差点来不及,原因自然是水平不够;所谓‘很不清楚’就是觉得没把握,觉得自己做的答案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似非而是,自己看了也觉得没信心”。
会计考试结束的时候,陈祥星很有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以至于他走出考场时,真觉得自己迷路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走出考场所在的那所中学。
“我终于走出校门的时候,觉得手脚 冰冷。考《会计》的表现加上体力的疲劳,我几乎觉得要崩溃,想一次搞定五门却首战不捷,几乎要丧失了继续往下考的信心。”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韧性,陈祥星还是决定,即便是五门全死也要考到底。
“相比之下,审计试题就容易得多了。”陈祥星至今很有印象的是,他在审计报告的写法上费了一点脑筋。那个报告的意见类型无疑应该是保留意见,但除了保留事项以外,还有一些不需保留但需要在“意见段”后面加“解释说明段”的事项。他当时想了半天便决定来个“创新”,也就是写了一个正常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在最后又加上了“解释说明段”,以说明不需保留但要说明的事项。这样,陈祥星就写了一个教材里格式没有的“很怪”的审计报告。陈祥星后来发现,他的写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公布的答案类似或者说是一样的。他曾经为自己的“创新”很感自豪,但后来,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那样处理似乎显得“拖泥带水”,谈不上创新。
而最顺利的要算《财务管理》考试了。陈祥星几乎提前了一个小时结束战斗。
这场CPA考试把陈祥星折磨得精疲力竭。在他所在的那个考场里,坚持考完5门课的,只有陈祥星一个人。
最后一个考试科目结束时,监考老师大概是觉得陈祥星被考试折磨得快没有了人样,便祝愿他“五门都能及格,都不用补考”——“及格”、“补考”多朴素的词汇,陈祥星猜测,那位老师应该是中学教员,他说,他永远记住那位老师说那句话时脸上略带同情的真诚。谁也没有料想到的是,这位老师的祝愿后来真的变成了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 福建省考生的全科合格率是0.76%,陈祥星成了1997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福建省15名全科合格者之一,做成了一件成功概率不到1%的不可能事件。
考试:动机、心态、方法
事后,陈祥星对此次CPA应考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
在考试问题上,强烈的动机是必要的,但是,他认为,追求功利的结果往往通过无功利过程来实现,在应考学习上,既要为了考试但不能全为了考试。例如,老想着读重点,往往连所谓的“重点”也没有读清楚;老想着读到考题,往往读到的都不考,考到的经常没有读到。
应考学习时间不在长短,关键要找到用心的学习心态。陈祥星说“那些日子里,有时我在公共汽车上也在想书上的东西,甚至在梦中看到了‘借’和‘贷’!”,那些好几斤重不止一尺高的教材就是在这种心态下读完的。
“考试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谓的‘智商’,而在于心态。只要有读书的心态,考试这种事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职场中人,往往难免要庸人自扰,走进一个胡同转悠半天出不来,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有好的学习心态。为寻找一个好的心态,陈祥星总是遵循着“满意原则”来处理生活和工作的烦杂琐事,他进一步解释道,“我只花‘合理’的时间去考虑一个事。因为,我认为自己花了一些时间考虑一个问题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时间,不一定会有‘新解’,即使有,跟时间成本相比,也不见得合算”。
“即使因为我没有多花时间考虑某个问题而失去了更好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我就视之为贯彻‘满意原则’的成本”,“我没办法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寻得‘最优解’,那样,人活得很累。这当然有个‘度’的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合理’的时间,这只能靠我们的主观判断”。
在学习方法上,陈祥星认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寻找、总结,别人的再好的方法都只能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