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混合标准量表的实施
在完成对整个混合标准量表的设计后,由人力资源部门或者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所有考评者发放量表。为了使考评更加具有客观性,可以采用360度考评范围。被考评者本人、其上级下级以及同事都可以作为考评者参与考评。必要时,还可以外聘专家进行考评。
考评的过程,就是要求被考评者针对被打乱的混合标准量表中的陈述句逐一进行评价,若是范例描述与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表现相符,则在此范例陈述句后写上 “=”号;若是被考评者的表现优于范例描述,则在此范例陈述句后写上“+”号;若是被考评者的表现不及范例描述,则在此描述句后写上“一”号。
根据考评者所给的符号,对被考评者的表现做出评判。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逻辑有效性判断
首先把打乱了次序的陈述句按照原先的维度分布重新进行排列。对于每一个维度或子维度的3种描述,考评者都会给出3种答案,这里有些回答是不符合逻辑的。比如,前面明明评估为优于“好的行为之表述”的(给予“+”号),后面评估时却认为在同一子维度指标中却劣于“差的行为之表述”(给予“一”号),这就是说对同一个维度或子维度,优于优者、劣于劣者,显然不符合逻辑,应该视为无效。另外,可以用数字1、2、3来分别表示“+”或“>”(优于某一行为表述)、“一”或“<”(劣于某一行为表述)、“=” (等于某一行为表述)符号。其所有的逻辑有效性组合见表5。
在整个混合标准量表中,若是某个考评者的无效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如>30%),则舍弃该评价表。
2.求和.计算总分
如表5,对所有的逻辑有效组合,我们给出了一个数字作为其分数。如最好的表现是第一种组合,优于优者,赋以最高分7分。然后依此类推。最差的表现是劣于劣者,赋以最低分1分。最后,由每一个子维度的分数乘以权重,得出维度的分数;每个维度的分数乘以权重,得出总分数。这就是一个考评者对被考评者的评价分数。
3、求得最后分数
对所有的有效的评价分数进行平均,就能得到该被评价者的分数。若是觉得其中的评价有主次之分,还可以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结果。
四、对混合标准量表法的评价
混合标准量表法,相对于其他与工作标准相比的考评方法而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评的信度和效度高。这是混合标准量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所谓信度,就是绩效评价系统的一致性程度,它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评价者的信度,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再测信度。在用混合标准量表进行考评时,有效性检验就是一定程度上对再测信度的一种检验,通过检验,排除了短时间内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一点是其他考评方法(如核查表法、评价量表法)所不具备的。所谓效度,就是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程度和有效性。混合标准量表的使用,就是通过一系列范例性的陈述句,逐渐挖掘出考评者对被考评者的真实评价。那些好中差的三个等级的评价能很好的起到提醒、激发灵感的作用,从而保证了考评的效度。
2.绩效考评的精确度高。所谓精度,就是被考评者的绩效详细程度。对于每一个被考评者,他的得分来源,即绩效的表现,都可以从该混合标准量表中找到答案。混合标准量表的每一个维度及每一个子维度的范例性描述都为绩效的具体表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3.易于操作、适应度强。混合标准量表的操作步骤简单,而且一旦制定出该混合标准量表,今后的考评都可以依此操作。所谓适应性,就是该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混合标准量表既适用于对一般工作人员的考评,也适用于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因此,其适应性较强。
但是,混合标准量表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这种技术与组织的战略之间有时不具有一致性。这些方法之所以会被使用,是因为其开发比较简单,并且相同的评价方法(比如特性的清单、各种比较)适用于任何组织和任何战略。其次,这些绩效衡量方法常常只有模糊的绩效标准,因而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者对于绩效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不同的评价者有时会得出差异非常大的评价等级和排定的绩效顺序。另外,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有各种复杂性因素左右着员工的行为,如人数的多少等。有限的几个维度描述难以表达其现实行为等。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