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技巧

公务员:该不该是金饭碗?

来源:233网校 2006年7月19日
     从报考2005年公务员的一些相关数字可以看出,公务员热已近乎爆棚,甚至演变成了一项全民运动。公务员热的根源何在?为什么会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金饭碗?

  背景
  爆棚的公务员热
  据人事部消息,中央、国家机关2005年招考公务员网上报名工作日前截止,共有541552人次通过网络提交了报名材料,有310656人通过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3∶1,提交报名材料人次与资格审查合格人数都超过了去年,再创历史新高。
  37∶1的平均比例,足以显示公务员职位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公务员何以越来越热?
  长期以来,公务员职业因为稳定、工作压力不大被称为“铁饭碗”,成为很多人择业的首选,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公务员的流动率只有0.05%左右,“一杯茶、一根烟、一份参考看半天”,更是用来形容公务员工作轻松。而近几年来,在历经多次加薪之后,与社会上大多数职业相比,公务员的工资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有“范围扩大化”的倾向,在房补、车补之外,又相继出台了公家出资深造、民企工作可领双薪等政策,公务员更是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与此同时,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恶化,也推动了公务员的行情看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同时,许多深感工作压力大或对收入不满意的在职人员,也希望借公务员考试改换门庭。据人事部消息,此次公务员考试在报考总数大幅度增加以外,社会在职人员报考比例也显著增加,占到总报考人数的29.3%,与去年相比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就是说,除了在校生看好公务员外,近30%的报考者放弃现有职业争当公务员。
  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场面,似乎预示着公务员真的成了“最后一个金饭碗”。然而在报考公务员大热的同时,很多现象凸显,以及现象背后所喻示的问题亟待寻求一个答案:怎样改革现有的公务员收入制度,实现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和透明化,从而缩小公务员收入在部门和地区间的差距,来改变报考人数集中于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实权部门的现状?是否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与收入挂钩,使公务员能够在压力下工作,彻底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近年来公务员历经多次加薪,而作为为加薪买单的最终支付者,纳税人却在这一过程没有丝毫的决定权,这种公务员“自己给自己定工资”的现象还应该继续存在吗?

  对话
  公务员职位:最后一个金饭碗?
  主持人:张子凡
  嘉宾:
  莫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董礼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公务员缘何热门?
  主持人:根据人事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达到54万,经过用人部门审核合格的人数31万,而此次公务员招考提供的岗位是8400余人,人才供求之比高达37.3∶1。公务员职业如此热门,原因在哪里?
  莫荣:公务员热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此外,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收入和社会声望比较高,也是大家热衷公务员的一个主要原因。
  毛寿龙:除了大学生扩招后供给量的增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通过这几年的加薪、车改等政策,公务员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
  董礼胜:“公务员热”的现象反映出公务员相对其他行业待遇好、工作轻松、职业稳定。但从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尽管公务员工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公务员毕竟不是在直接创造财富,而公务员的报酬是由财政支付。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务员是财富的使用者,如果公务员待遇高过其他创造财富的产业部门的平均报酬,这种现象就值得商榷了。
  主持人: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是否预示着公务员职业的待遇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真的已经成为舆论所说的最后一个金饭碗?
  莫荣: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现在社会上可以称得上金饭碗的职业还是很多的,像许多大型企业,收入要高出公务员很多。出现报考公务员热这样一个现象,不能单单从收入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有一个综合性的考量,比如说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关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人不愿意做公务员,因为那时候社会普遍收入低,人们择业可能更多地从收入的角度考虑。但是现在收入提高了,于是人们有了参与国家管理等方面的意愿,而报考公务员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毛寿龙:我赞成公务员职位是金饭碗的说法。公务员职位不仅是现在,在很长时间以后都会是金饭碗。由于我国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掌握有大量的资源,使得人们对公务员的评价和职业期望值都比较高。
  董礼胜:这种说法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公务员报酬和工作性质的不对称。在国外,不会有人为了高薪从事公务员工作,看重的是公务员职业的稳定和从事国家管理的成就感。而在我国,公务员职业的现状,却是从事相对轻松的政务管理,平均报酬要高过其他经济部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现在公务员自己给自己定工资的现象。
  单一择业是利是弊?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在一窝蜂似的往公务员队伍中挤,这种择业的单一性现象,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是利是弊?
  莫荣:这种择业的单一性现象,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是利多于弊,这更体现了人才的流动性。而在以前没有这样的机制,那些希望从事公共管理的人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现在正是给了大家这样一个机会,对报考者个人,对政府机构都是有好处的。
  毛寿龙:公务员如此“热”,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看,政府机关最大的作用是实施公共管理。从工作的要求看,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核心人才如果都集中在政府部门,会形成一定的浪费,这部分人才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去发挥作用。
  董礼胜:对公务员择业的单一性,当然是不正常的。从经济发展来说,不应当出现千军万马涌向公共管理部门,而创造财富的产业部门人员流动却不够活跃的现象。如果最优秀的人才不能出现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而都挤在政务部门,经济又怎么能够有活力呢?目前的情况是,政府部门需要制订政策,扭转目前的现状,以此加大其他经济部门的吸引力,促进优秀人才到那些最能发挥才能的岗位上。
  主持人:此次公务员报考人数在部门分布上差距为历年之最,其中最热门的人事部报考与拟录取人数达到了322:1,而气象、地矿等一些清水衙门甚至达不到开考人数。有舆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实权部门公务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潜收入”。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是否需要建立一些体制,实现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莫荣:我不赞成“在实权部门公务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潜收入”的说法。据我了解,人事部并不能算是实权部门,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也未必就是清水衙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应该是许多考生在择业上倾向不同,或是对所报考部门缺乏认识。此外,和招考的口径和标准也有关系。像人事部,录取的人数最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专业要求,于是大家都报。相反,许多部门因为招收人数少,专业性又强,导致没有人报,才给人一种清水衙门、没有发展的错觉。而建立规范公务员工资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毛寿龙:我赞成“在实权部门公务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潜收入”的说法。现在人事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从近几年看,人事腐败是相当严重的。灰色收入的问题,应当归咎于许多政府机构管理和制度上的不规范,因此,实现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和透明化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董礼胜:北京市在两三个月前,就提出了规范政府各部门工资标准、统一发放工资的办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认为这对于改善各部门收入差别、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以及整个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都是有好处的。至于完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建设,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务员培训支出是否有必要?
  主持人:据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公务员报考者的报考动机是公务员职业“稳定和轻松”。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公务员职业的流动率只有0.05%,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部门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当前情况下,是否应当建立一种机制,促进公务员的优胜劣汰,来改变现在这种一考进门便一劳永逸的现状?
  莫荣:其实,现在公务员的工作真的不能拿“轻松”形容。我见过许多公务员,工作非常辛苦。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还是有必要的,但这当中有很多细节上的难点。因为政府机关不像企业,企业的员工基本是各司其职,而政府机关通常是许多人、甚至很多部门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公共管理的“公共”两个字就体现在这里,这就给绩效考评增加了难度。现在更重要的,是解决不同部门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毛寿龙:公务员工作“轻松和稳定”,正是由于人才流动性不足和竞争机制的缺失造成的,这跟政府自身监督没有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是公务员制度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至于具体的措施,应当主要从加强规范公务员执法、加强公务员招考和录取的透明度等方面着手。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给制度改革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得上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董礼胜:公务员队伍趋向“稳定”,应当是公务员职业的特点。现在我们又想引入一些制度,来解决竞争性不足等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好入口关,在人员的选拔和录用方面应当更加严格,但是进入了公务员队伍以后,就应当保障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主持人:近几年来,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逐渐产生了一种“范围扩大化”的趋势,如带薪读书,学费政府买单,到民营企业工作可以“带薪三年”,甚至出国培训。这种支出有必要吗?是否应当由财政支付?
  莫荣:像培训这样的支出还是有必要的,这对整个队伍建设、工作能力的提高有好处。培训费用由财政支付也是可以的,这笔支出对财政的压力不大,如果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能力,还是很值得的。
  毛寿龙:类似支出还是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现在是公务员给自己定工资,纳税人作为最终支付者,却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在涨薪等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在住房、车补等方面也暴露出了类似的问题。
  董礼胜: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对公务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如果确实有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使之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由财政支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民企工作还要继续领取薪水,这个就值得商榷了,关键还是在于规范制度建设。比如,法国规定公务员在公费培训后,必须要保证在政府部门工作一定年限,而我国的一些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必须在两方面把好关,一是规范福利项目的支出,保证福利支出的合理性。二是享受福利人员的筛选问题。究竟什么人应当享受福利、享受何种福利,这个一定要明确。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